2025-08-01 10:06:11 by admin
55
導讀:本次推文介紹的研究圍繞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展開,通過綜述多項研究,文章指出操作經驗、腦保護裝置及支架技術是影響CAS效果的關鍵因素。隨著技術進步和經驗積累,CAS有望成為適用于特定患者群體的可靠治療選擇。(鑒于本研究發表于2010年,臨床技術發展迅速,可重點關注對相關證據的羅列總結,對觀點性結論酌情參考),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常被視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的替代方法。然而,近期的臨床試驗顯示,在有癥狀的患者中,CAS的療效遜于CEA。本研究查閱了相關文獻,以評估CAS用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適宜性,并探討治療后發生中風的發病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善CAS療效的可能措施。方法:在PubMed/Medline數據庫中檢索截至2010年3月25日之前關于CAS治療有癥狀頸動脈狹窄療效的研究。所使用的檢索詞包括:“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artery stenting)”、“癥狀性頸動脈狹窄(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中風(stroke)”、“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復發性頸動脈狹窄(recurrent carotid stenosis)”以及“長期療效(long-term results)”,并采用多種組合方式進行檢索。結果:目前的數據表明,CAS在治療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方面的效果不如CEA。與CEA相比,CAS治療中和治療后出現更多微栓子和腦血管事件,以及頸動脈斑塊形態結構的差異,可能是其療效較差的原因。
- ICSS試驗最近報告了在將患者隨機分配至CAS或CEA組后120天的結果。在接受CAS的患者中,120天內的中風發生風險高于CEA組(7.7% vs 4.1%;HR = 1.92;95% CI:1.27-2.89;P = 0.002);中風或死亡的復合終點也更高(8.5% vs 4.7%;HR = 1.86;95% CI:1.26-2.74;P = 0.0001);全因死亡率也更高(2.3% vs 0.8%;HR = 2.76;95% CI:1.16-6.56;P = 0.017);另外,中風、死亡或圍手術期心肌梗死(MI)的復合終點也更高(8.5% vs 5.9%;HR = 1.69;95% CI:1.16-2.45;P = 0.006)。
- CREST研究也公布了其結果。共有2,502名患者被隨機分配至CAS組(n = 1,262)或CEA組(n = 1,240)。主要終點是30天內的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事件,以及術后30天發生的同側卒中。相比接受CEA的患者,接受CAS治療的患者出現圍手術期卒中的比例更高(4.1% vs 2.3%;P = 0.01),輕微卒中發生率也較高(2.7% vs 1.5%;P < 0.05)。與既往研究不同,基于術前是否存在癥狀(TIA/卒中)的分組分析發現,兩個治療組在30天卒中發生率方面并無差異。這一差異可能歸因于CREST研究中對頸動脈介入醫生的嚴格資格認證程序。
- 兩項最新的薈萃分析結果支持在有癥狀患者中CEA優于CAS的觀點。 第一項薈萃分析,在僅納入具有≥60%頸動脈狹窄的有癥狀患者的亞組分析中,CAS組的30天卒中風險(RR = 1.62;95% CI:1.13-2.31;P < 0.05)以及卒中或死亡總風險(RR = 1.63 ;95% CI:1.18-2.25;P < 0.05)顯著高于CEA組。 第二項薈萃分析中,在分析既往有癥狀患者時,CAS組在術后30天內的卒中及死亡事件發生率較高(RR = 0.53;95% CI:0.30-0.95;P = 0.003)。
CAS效果差的關鍵因素:
斑塊不穩定性
腦保護裝置的局限
技術門檻高
CAS改進策略:
穩定斑塊
嚴格患者篩選
技術優化
結論:目前,大多數癥狀性患者并不適合接受CAS治療。未來,隨著支架設計及栓塞防護技術的改進,CAS的治療前景可能會有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