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09:26:10 by admin 39
01/ 背景
缺血性腦血管事件(如中風)的發生通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的多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為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適應征提供了重要依據,包括:
NASCET(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ACAS(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
ECST(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ACST(A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
這些研究明確了頸動脈狹窄程度與中風風險的關系,并證實了重度狹窄(80-99%) 患者在接受手術后,中風風險顯著降低。然而,在無癥狀患者中,手術獲益較為有限,原因在于這部分人群的中風發生率與手術并發癥率相當。
由于無癥狀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低,且手術并發癥風險相當,因此準確的風險分層對于這部分患者尤為重要。然而,現有的評估方法主要基于血管狹窄程度。研究表明,易損斑塊(如富含脂質、斑塊內出血等)更容易破裂并引發腦血管事件。因此,有必要開發基于斑塊特征的更精準的風險評估工具,改善無癥狀患者管理。
02/方法與結果
為了更準確地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 新型斑塊風險評估系統。該系統基于 MRI-PlaqueView 軟件,對斑塊的成分和結構進行詳細分析,包括:
富脂質壞死核:易破裂,提示高風險
斑塊內出血:提示斑塊不穩定性顯著增加
鈣化程度和分布:與斑塊穩定性密切相關
纖維基質的松散與致密程度:反映斑塊結構的穩定性
在模型開發階段,研究人員選取了20 名無癥狀受試者 和8名有癥狀受試者,通過綜合比較兩組的斑塊特征差異,研究人員采用算法(未公開)計算得出 “易損斑塊指數” (Vulnerable Plaque Index, VPI)。這一指數用于綜合評估斑塊的不穩定性和破裂風險。
在驗證階段,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15名無癥狀受試者和3名有癥狀受試者,結果顯示,有癥狀組平均VPI 為277.0,顯著高于無癥狀組(平均 VPI 為 83.6)。
46名受試者的數據綜合分析,還確定了150是VPI的關鍵分界點:
VPI > 150:高風險組,發生腦血管事件的幾率顯著增加
VPI ≤ 150:低風險組,相對較為穩定
基于46名受試者的ROC曲線
03/意義與展望
本預實驗是對“新型斑塊風險評估系統”的有益探索,為以后的大樣本研究,以及臨床轉化提供了重要前期數據。隨著人工智能和影像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該系統的完善有望在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斷及個性化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最終惠及更多患者:
精準篩查高危人群:提前識別高風險患者,早期干預,降低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個性化治療:根據VPI 的高低,制定個性化的預防和治療策略,包括藥物干預、生活方式調整或手術治療。
優化臨床試驗設計:基于VPI 進行風險分層,有助于更科學地設計試驗方案和評價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