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09:04:50 by admin 50
導讀:本次推文介紹的研究探討了輕度至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中,斑塊特征對復發性同側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風險的預測作用。結果表明,IPH和總斑塊體積是獨立的風險因素,能夠有效提高現有臨床預測模型的預后能力。研究強調了影像學斑塊特征在復發性缺血事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將這些斑塊特征納入臨床決策支持系統中,有助于改善個性化治療。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并且血栓可能會栓塞到遠端的大腦動脈。 隨機臨床試驗已表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能降低頸動脈狹窄患者的中風風險。當前,是否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主要依賴于狹窄的程度(通常設定的閾值為50%或70%)。然而,即使是輕度到中度狹窄的患者,仍然面臨著顯著的復發性中風風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頸動脈斑塊的成分而非狹窄程度決定了斑塊的穩定性(易損性或脆弱性);然而,目前仍不清楚這些成分是否能提供額外信息,從而改善臨床決策。
方法:研究者在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PARISK 研究)中納入了244名近期發生過輕度至中度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的患者(71%為男性;平均年齡68歲)。基線時及2年后,患者接受了磁共振成像(頸動脈和腦部)及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頸動脈)檢查。臨床終點為復發性同側缺血性中風或TIA。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斑塊內出血(IPH)、潰瘍、鈣化比例和同側頸動脈斑塊總量與臨床終點的相關性。接下來,研究者通過將這些影像學生物標志物(單獨或同時)加入到歐洲頸動脈手術試驗(ECST)風險評分中,探討其預測性能。
結果:在5.1年的隨訪期間,共有37名患者出現臨床終點結局。IPH的存在和總斑塊體積與復發性同側缺血性中風或TIA相關(HR=2.12 95% CI:1.02-4.44;每增加100 μL的總斑塊體積,HR=1.07 95% CI:1.00-1.15)。潰瘍和鈣化比例未能顯著預測終點。將IPH和總斑塊體積加入ECST風險評分后,模型的表現得到了改善(C統計值從0.67提高到0.75-0.78)。
結論:IPH和總斑塊體積是輕度至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復發性同側缺血性中風或TIA的獨立風險因素。這些斑塊特征能改善當前的臨床決策。需要進行驗證研究,以將斑塊特征納入臨床評分工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