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09:00:10 by admin 44
導讀:本次推文介紹的研究探討了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后殘余狹窄的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術前頸動脈狹窄程度、高回聲斑塊和基底鈣化斑塊是獨立危險因素。評估斑塊回聲特征和血流動力學變化,有助于優化治療策略并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后。這一研究為CAS術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臨床指導。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已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替代策略。雖然許多大樣本的臨床試驗已證明CEA和CAS的療效,但頸動脈血管重建后的再狹窄仍然是一個挑戰,且可能導致反復的同側缺血性事件。CAS和CEA后再狹窄的發生率因隨訪時間長短而有所不同(5.0%-27.8%)。已有實驗與系統評價表明,CAS的再狹窄發生率高于CEA,尤其是在頸動脈血管重建后的1年內。殘余狹窄(通常指術后狹窄依然大于等于30%)被認為是再狹窄的風險因素,而后者會影響血管重建的中期結果。然而,關于CAS后殘余狹窄的風險因素的研究較少。
方法:本研究納入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間來自中國11個高級卒中中心的454例患者(男386例,女68例),平均年齡67.2±7.9歲。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AS治療。在再通術前一周,使用CDU評估相關斑塊,包括斑塊形態(規則或不規則)、回聲特征(等回聲、低回聲或高回聲)和鈣化特征(無鈣化、淺表鈣化、內鈣化和基底鈣化)。CAS后的一周,通過CDU評估血管直徑和血流動力學參數的變化,并確定殘余狹窄的發生及程度。此外,術前和術后30天內,進行磁共振成像(MRI)以識別新的缺血性腦損傷。
結果:CAS后,復合并發癥(包括腦出血、癥狀性新發缺血性腦損傷和死亡)的發生率為1.54%(7/454例)。CAS后的殘余狹窄發生率為16.3%(74/454例)。CAS后,術前50%-69%和70%-99%狹窄組的直徑和峰值收縮期速度(PSV)均有所改善(P < 0.05)。與無殘余狹窄組和殘余狹窄<50%的組相比,50%至69%殘余狹窄組的三個支架段PSV均為最高,中段PSV的差異最大(P < 0.05)。
結論:頸動脈狹窄患者若存在高回聲和鈣化斑塊,其CAS后殘余狹窄的風險較高。采用簡單且無創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評估斑塊回聲特征和血流動力學變化,可在CAS的圍手術期為外科醫生選擇最佳策略和防止殘余狹窄的發生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