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久综合久久综合国产_7777偷窥盗摄视频_久久国产九九_国产网站免费看 - 人人艹人人爱

前沿 | 頸動脈斑塊,可預測冠脈鈣化,卒中/死亡風險?


導讀:動脈粥樣硬化是系統性疾病,頸動脈斑塊由于其解剖位置相對淺表,成像容易,可基于不同成像手段和圖像分析技術對頸動脈斑塊的形態和成分進行透徹分析。本次推文介紹了兩篇2024年新發的文章,文章作者分別探索了頸動脈斑塊與冠脈鈣化、卒中/死亡風險的關系,并提出,頸動脈斑塊可用于預測相關疾病風險預測。


01/頸動脈斑塊與冠狀動脈鈣化的關系

本研究探討了頸動脈斑塊與冠狀動脈鈣化(CAC)的關系。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的數量、大小以及成分特征與CAC評分存在顯著相關性。該研究強調了結合斑塊成分分析和傳統風險因素評估,可能成為改善中等風險人群心血管疾病篩查和預防的重要工具。

圖片

背景:現有的冠狀動脈疾病(CAD)篩查工具中,Framingham風險評分(FRS)區分高風險和低風險人群效果較好。然而,中等風險人群往往容易被錯誤分類,且該人群實際上面臨著較高風險。

冠狀動脈鈣化(CAC)評分是一種敏感且可靠的工具,能夠預測CAD及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研究一致表明,CAC評分比包括FRS在內的風險因素公式具有更高的預測價值,在決定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成年人的治療方案時具有重要意義。

頸動脈超聲和CAC評分都能量化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并與心血管疾病及相關事件相關。但相關研究表示,在檢測無癥狀動脈粥樣硬化方面頸動脈超聲更敏感。本研究旨在探討CAC評分與頸動脈斑塊數量及成分之間的關系。


方法:研究招募了43名無心血管疾病史的成人參與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測量了最大斑塊高度(MPH)、總斑塊面積(TPA)、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和斑塊評分。通過超聲圖像的灰度像素分布分析確定斑塊組織成分。參與者隨后接受CT掃描,以確定CAC評分,并將其分類為:無(0)、輕度(1–99)、中度(100–399)和重度(400+)。計算頸動脈變量與CAC評分之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p<0.05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11歲。CIMT、TPA、MPH和斑塊評分與CAC評分顯著相關(ρ=0.60,p<0.0001;ρ=0.54,p=0.0002;ρ=0.38,p=0.01;ρ=0.49,p=0.001)。超聲圖像中的回聲成分特征——鈣化百分比(%Calcium)和纖維組織百分比(%Fibrous tissue)未能在臨床相關程度上呈現相關性。

圖片


結論:頸動脈超聲則提供了有關斑塊負擔和成分的信息,并于CAC評分顯著相關。結合傳統危險因素使用頸動脈超聲評估斑塊特征,可能成為CAC評分的補充方法,并有望提高對中等風險人群心血管事件的預測能力。




02/基于頸動脈斑塊形態學預測中風和死亡風險

本研究回顧了2010-2021年間的患者數據,結合臨床變量(如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和斑塊形態學特征(如鈣化、富脂質壞死核心、腔道面積等),建立了多重預測模型。結果表明,結合臨床因素和斑塊形態學模型相比單純臨床變量模型,能更準確地預測患者30天內的死亡或卒中風險

圖片

背景:頸動脈疾病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頸動脈疾病通常無明顯癥狀,大多數患者在早期未能被診斷出來。目前,頸動脈狹窄干預的金標準是基于狹窄百分比和是否有臨床癥狀。但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評估過程中依賴主觀判斷,會產生對狹窄程度的判斷差異。因此,基于機器學習算法的輔助軟件應運而生,成為減少診斷差異、提高影像學診斷和預后評估能力的潛在解決方案。

本研究基于AI算評估斑塊形態學,并創建一個包含斑塊形態學預測模型和風險評分,用于30天內卒中和死亡的預測。

方法:研究納入了一所三級醫療中心在2010至2021年間被診斷為頸動脈狹窄且接受頭頸部CT血管造影的所有患者。每個CT掃描圖像基于AI算法識別斑塊特征。采用逐步回歸方法選擇預測模型中的變量。模型的區分度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AUC)評估。此外,還進行了模型的校準,并選擇了最小Akaike信息量準則(AIC)的模型。主要結局是死亡/卒中。


結果:根據366名患者創建了三個模型來預測死亡/卒中:模型A僅使用臨床變量,模型B僅使用斑塊形態學變量,模型C同時使用臨床和斑塊形態學變量。模型C因其具有最高的AUC和最低的AIC而最具預測能力。

圖片


結論:本研究表明,結合臨床因素和斑塊形態學能夠最佳預測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全因死亡或卒中風險。此外,我們發現,即便在風險評分模型中僅得3分的患者,其卒中/死亡的風險仍為20%。未來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來驗證該發現。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