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5:04:19 by admin 41
導讀:評估斑塊成分,確定斑塊性質,對預測卒中風險和優化治療方案意義重大。相關成像技術和臨床應用,我們曾專題介紹過,見往期推文:
諸多研究已經證實,斑塊內出血、薄/破裂的纖維帽,大脂質核等是斑塊高危特征,這些成分指標的變化,曾被用于篩選高危患者,評估斑塊治療的療效如何。近期,逐漸開始有研究者提出,斑塊特征或許可用于指導治療方案,支持論據之一就是,有研究表明,斑塊特征與CEA/CAS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關。后期,我們將推出專題,介紹關于斑塊特征與斑塊治療后并發癥的關系。
本次介紹的研究發現頸動脈易損斑塊MRI特征,尤其是斑塊內出血,可能與CEA后無癥狀性卒中(或隱匿性卒中,silent stroke,SS)相關。這一發現為術前風險評估提供了參考,有助于優化患者管理并降低術后并發癥。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已成為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有效治療方法,可清除斑塊、再通和預防未來的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然而,大量患者(4.0%-18.0%)在CEA后發展為SS。盡管SS發生時沒有臨床公認的中風癥狀,但SS已被證明與未來的認知障礙、中風或其他不良健康結果相關。
結果:49例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中有8例SS(16.3%),104例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中有21例(20.2%)發現SS。在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中,SS患者的IPH(66.7% vs. 39.8%)和I型IPH(66.7% vs. 38.6%)顯著高于非患者。
IPH(主要是I型IPH)的存在與SS顯著相關。經過調整后,SS與IPH(OR 3.294,95% CI 1.122–9.669)和I型IPH(OR 3.633,95% CI 1.216–10.859)的關聯仍然顯著。此外,II型IPH的體積(OR 1.014,95% CI 1.001–1.028)、II型IPH的最大面積百分比(OR 1.070,95% CI 1.002–1.142)、LRNC(OR 1.030,95% CI 1.000–1.061)與SS顯著關聯。在中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中,頸動脈斑塊特征與SS之間沒有發現顯著的關聯。
結論:在單側嚴重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中,頸動脈易損斑塊特征,特別是IPH的存在和大小,可能是CEA術后SS的有效預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