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5:01:01 by admin 45
導讀:本次推文通過系統綜述研究了磁共振成像(MRI)在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方面的診斷準確性,并將其與組織學結果進行了對比。研究共納入53項試驗,分析了MRI在檢測不同斑塊成分(如鈣化、纖維帽、不穩定斑塊等)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顯示,MRI在檢測斑塊特征方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特別適用于不穩定斑塊的評估,這有助于改進高危患者的風險評估和后續治療。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主要為血栓栓塞型。此外,不斷增長的斑塊會導致動脈狹窄,從而引發灌注缺陷。血栓形成與復雜病變的破裂或侵蝕相關,這表明斑塊的成分在未來缺血性卒中的發展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
結果:在8168篇研究中,共有53篇(其中37篇使用1.5T MRI,17篇使用3T MRI)評估了MRI在檢測13種特定頸動脈斑塊特征的準確性,并納入了本次系統綜述,共涉及169次診斷準確性比較。MRI在檢測鈣化(3 T MRI:平均敏感性92%/平均特異性90%;1.5 T MRI:81%/91%)、纖維帽(1.5 T:89%/87%)、不穩定斑塊(1.5 T:89%/87%)、IPH(1.5 T:86%/88%)和LRNC(1.5 T:89%/79%)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診斷準確性。MRI還證明對所研究的頸動脈斑塊特征具有高度的組織區分能力,這為風險評估和隨訪可能從更積極治療中受益的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據。
結論:研究發現MRI具有很高的診斷準確性,能檢測出大量斑塊特征。這些結果強調了MRI作為頸動脈斑塊復雜性評估的首選成像方式的作用,尤其是在不穩定斑塊方面。對斑塊進行MRI可能有助于對患者進行風險分級,以指導管理和跟蹤藥物對頸動脈斑塊組成的影響,特別是在臨床試驗和研究斑塊進展和消退的前瞻性縱向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