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2:07:42 by admin 32
導讀:生命歷程研究,我們介紹的比較少,但在學術圈卻是很新興很火的一個分支,縱觀頸動脈斑塊的研究,主要可總結為如下:
1.描述頸動脈粥樣硬化自身的發生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有到合并癥)
-多種起源假說,炎癥學說,糖萼學說,滋養血管學說等
-不同斑塊指標(管壁厚度,狹窄率,斑塊成分等)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如腦卒中等)的關系
2. 多維度探索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風險因素,
-時間維度,跨越人生不同階段,從胚胎期、嬰幼兒、兒童,到青壯年、中老年等
-空間維度,整合多組學信息,從宏觀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性別身高等,到微觀基因、糖脂質蛋白組學、腸道菌群等,
所有研究的最終目的無非是,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以及這個過程中不同因素所扮演的角色,進而有效鎖定靶點,制定干預措施:或提前干預,預防疾病發生,或積極有效治療,減少生命質量損失。
后期我們將集中介紹多項生命歷程研究,以及與此相關的生命早期隊列,開闊視野,以饗讀者。
本次推文介紹的研究即是一項生命歷程研究,通過整合國際兒童心血管隊列(i3C)聯盟中4個隊列研究數據,揭示了兒童期風險因素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之間的關聯,以及這種關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這一研究為深入了解兒童期心血管健康與成年期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線索。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盡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并發癥主要發生在中年或老年人身上,但動脈粥樣硬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先前報告中已經顯示,青少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如血脂異常、高血壓和肥胖,可預測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本研究旨在探索,在不同年齡段,兒童期風險因素與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IMT關聯如何變化。
方法:該研究使用了4個前瞻性隊列中的4380名成員的數據:
芬蘭的青年心血管風險研究(Young Finnss Study)
澳大利亞成年健康的童年決定因素研究(Childhood Determinants of Adult Health, CDAH)
美國Bogalusa心臟研究( Bogalusa Heart Study)
美國Muscatine研究 (The Muscatine Study)
這些研究收集了童年期(3至18歲)的心血管風險因素數據,并在成人期(20至45歲)進行了IMT測量。使用4個研究中檢查的唯一一致的左側頸總動脈遠端壁最大IMT進行分析。
考慮到年齡、性別、種族、危險因素的長期趨勢、不同的研究隊列和不同的方法可能存在的差異,該研究為每個風險因素和成人IMT生成了年齡-、性別-、種族-、研究年份-和隊列-特異性z評分。
兒童期風險因素評分:在計算4個危險因素(總膽固醇、甘油三酯、BMI和收縮壓)的z評分后,計算處于最高五分數的危險因素的個數,直接相加求和,因此,評分取值范圍為0-4。
成人高IMT:定義為IMT超過年齡-、性別-、種族-、研究年份-和隊列-特異性z評分的第90百分位數。
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不同年齡兒童期風險評分(作為連續變量)對成年期高IMT的預測能力。
結論:對4個縱向隊列研究進行的分析表明,兒童期風險因素與IMT之間的關聯強度取決于兒童年齡,且9歲及之后獲得的風險因素測量可以預測成人期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