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50:59 by admin 28
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在生命的早期階段開始,并在長時間內保持潛在和無癥狀狀態,直到進展到晚期階段,如頸動脈斑塊(CP)和頸動脈狹窄(CS)。
目前,較少有研究使用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樣本調查中國CAS各種表型的患病率,導致難以全面了解我國面臨的相關負擔以及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和管理策略。
本研究是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大規模橫斷面研究,利用美年大健康千萬級常規體檢數據,基于頸動脈超聲,主要目的在于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在中國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并分析其性別、年齡、區域差異和潛在危險因素。
方法:這項多中心橫斷面研究使用中國最大的健康檢查數據庫,對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來自中國31個省份的10,733,975名20歲以上的體檢人群進行研究。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通過超聲檢查評估和分級的,包括頸動脈內中膜(cIMT)增厚、頸動脈斑塊(CP)和頸動脈狹窄(CS)。
頸動脈內-中膜(cIMT)增厚:cIMT≥1.0mm為增厚。
頸動脈斑塊(CP):定義為在頸總動脈的近壁、遠壁、頸動脈分叉處、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任一部位中的離散性cIMT≥1.5mm或局部增厚≥0.5mm或比周圍cIMT增加50%以上。
頸動脈狹窄(CS):通過直徑測量方法計算:(正常頸動脈直徑 - 狹窄殘余直徑)/ 正常頸動脈直徑 × 100%)。根據狹窄的百分比來判斷狹窄程度,<50%定義為輕度狹窄,50%~69%定義為中度狹窄,≥70%定義為重度狹窄。
分別在總體人群和各種亞人群中估計了加權患病率。采用混合效應回歸模型分析CAS的風險因素。
結果:在10,733,975名參與者中,cIMT增厚的患病率為26.2%(95% CI,25.0%-27.4%),CP的患病率為21.0%(95% CI,19.8%-22.2%),CS的患病率為0.56%(95% CI,0.36%-0.76%)。
在老年(vs 年齡較小的人群)、男性(vs女性)、北方(vs.南方),以及有基礎疾病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代謝綜合征(vs無相應疾病)的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比較高。
大多數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如高血壓)。
結論:這些發現表明,中國成年人中近四分之一存在cIMT和CP,且存在區域差異和其他亞組人群差異,可能需要不同水平的地方規劃、支持和管理。解決這些差異對于有效預防和管理中國的心腦血管疾病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