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13:13:54 by admin 43
編者按:確定斑塊是否高危,除了通過影像學或病理學檢測直接定性,也可以利用一些人群數據規律做適當預測和輔助診斷,比如年齡,性別,斑塊側向(左側/右側),生活方式等。
本次翻譯解讀的文章,基于中國人群發現,與右側相比,左側頸動脈斑塊更可能具有更大的斑塊負荷、更高的LRNC患病率和更大的IPH體積。(Shao, Sai et al. “Differences in left and right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carotid plaques: a CARE-II study.”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vol. 8,4 (2023): 284-291. doi:10.1136/svn-2022-001937)
背景: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受各種全身和局部因素影響的非常復雜的過程,大脂質核(LRNC)、斑塊內出血(IPH)和纖維帽破裂(FCR),這些特征與缺血性卒中顯著相關。本研究旨在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研究雙側頸動脈斑塊(BCP)患者的左右側斑塊負荷和成分的差異。
方法:中國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CARE-II)研究,是一項多中心橫斷面研究,納入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通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確定高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病率和特征。本研究從CARE-II研究中選取了具有BCP的參與者進行分析。受試者的MR-VWI圖像均由Cascade軟件進行后處理,定性定量分析雙側測量頸動脈斑塊負荷和斑塊成分,比較左右側差異。
(注:MRI-PlaqueView為Cascade的商業化版本)
結果:共納入540名BCP患者。與右側頸動脈相比,左側頸動脈顯示更大的平均管腔面積(p<0.001)、更大的平均壁面積(p=0.025)、更大的平均總血管面積(p<0.001),較小的標準化管壁指數(p=0.006),更大的斑內出血(IPH)體積(p=0.011),更高的富脂質豐富壞死核(LRNC)患病率(p=0.026)。(具體見下圖)
結論:在雙側頸動脈斑塊患者中,與右側相比,左側頸動脈斑塊更可能具有更大的斑塊負荷、更高的LRNC患病率和更大的IPH體積,這可能有助于解釋缺血性卒中在腦半球中的側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