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3:38:16 by admin 47
本文是2020年發表在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篇comment,時間稍微有點久遠,但作者提到的幾個觀點,還是能讓人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分布和臨床診治實踐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簡要翻譯如下,以饗讀者:
1.無癥狀頸動脈硬化患者可進行血運重建術
15%-20%的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對于癥狀性頸動脈硬化,臨床指南一般建議行頸動脈血管重建術。自2011年開始,如果手術相關卒中和死亡風險低于3%,也建議對無癥狀患者,行血運重建術,此外,還應通過不同(例如頸動脈斑塊成分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指標,來綜合評估其心血管風險因素。
重度頸動脈狹窄(>=50%),顯著增加卒中風險,指南建議,根據情況對頸動脈狹窄>70%或者>80%的無癥狀患者實施血運重建術。
2.全球30-70歲人口,約1/3有頸動脈內中膜增厚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篇系統綜述顯示,在30-79歲人群中,約 28%的頸動脈內中厚度增加,導致這種情況的顯著危險因素包括老齡、男性、吸煙、糖尿病和高血壓。不同研究中,中度狹窄(>50%)的患病率不一致(4.2% vs1.5%),出現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對病變定義和薈萃分析的納入標準不同。
明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發病率以及風險因素等,有助于了解全球負擔,進而制定相應的一級預防和管理策略。超聲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最常用的測量工具。然而,由于測量部位(頸動脈不同節段)、測量方法(取平均厚度還是最大厚度,測近端壁還是遠端壁,單角度掃描還是多角度掃描等)的不同,以及血流動力學(如漩渦流)的影響,測量數據異質性極大。因此,在日常實踐中,經常使用不同的技術來測量斑塊。
3.明確疾病危險因素,提高篩查效益
篩查對于無癥狀疾病的管理至關重要。精準識別疾病的風險因素,可以有效平衡篩查的收益(例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等)和危害(例如,經濟效益,過度醫療等)。
有研究發現,吸煙、糖尿病和高血壓是頸動脈斑塊的重要危險因素,而老齡是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盡管目前這方面的數據并不充分,但是,未來評估動脈硬化篩查效益時,應把這些因素納入考量范圍。
種族差異是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風險因素,例如,有研究發現美洲原住民和高加索人的頸動脈狹窄患病率最高,而非洲裔美國男性和亞洲女性的患病率似乎最低。 也有研究報道了西太平洋地區頸動脈斑塊的高患病率。不同種族的頸動脈狹窄的患病率不同,這可能與不同種族中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分布不同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的流行病學研究以證實兩者之間的潛在關聯。
注:本公眾號之前整理了很多關于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系列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閱讀,詳情如下:
EHJ 2018年度盤點:無癥狀頸動脈狹窄,處理前要先確定斑塊性質
SVN中文解讀:無癥狀頸動脈狹窄——即將進入強化內科治療時代?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