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09:26:04 by admin
61
前言: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系統性疾病,其風險因素是極其復雜的,現在的研究并未完全勾勒出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全部圖景,仍在積極探索。此外,動脈粥樣硬化本身的評估也可以有很多個維度(斑塊有無,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MRI-PlaqueView分析的斑塊成分等),因此未來需要更多更深入全面的研究豐富我們對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因素的認知。橫斷面研究,簡單快速成本低,常作為因果探索的第一步,可以快速地給我們一個“暴露與結局”關系的初步印象。本次推文介紹的就是兩篇橫斷面研究,相似的研究設計,不同的暴露因素,不同的動脈粥樣硬化衡量指標,都從各自的角度增進了我們對動脈粥樣化發生發展乃至管理策略的理解與反思。(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研究1:尿微量白蛋白與頸動脈斑塊
背景:尿微量白蛋白與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和心血管等密切相關,同時也可作為風險因子預測一般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動脈硬化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風險因素,尿白蛋白可用作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早期內皮功能指標。然而,尿微量白蛋白與亞臨床動脈硬化的關系尚不清楚。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在健康中年人群中(無糖尿病無心血管疾病等),描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探索其與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各個指標(特別是頸動脈斑塊)之間的關系。方法:本橫斷面研究納入了187名(男40.1%,女59.9%,年齡35歲-55歲)中年健康人士,收集血尿生化指標、未來10年心血管致死性風險(SCORE)、亞臨床動脈硬化的生化指標 、血管功能指標(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踝臂指數、增強指數和脈搏波速度)、和形態學指標(平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和頸動脈斑塊)等信息。通過邏輯或線性回歸來分析尿微量白蛋白與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生化、功能和形態學參數的關系。結果:在心血管SCORE風險為0.43± 0.79%的群體中,3.8%存在微量白蛋白尿,頸動脈斑塊在微量白蛋白尿組出現頻率更高(14.3% vs 4.4%),且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與頸動脈斑塊的存在顯著關聯(p = 0.035; OR =1.035; 95% CI = 1.002–1.07)(見下圖)。另外,多元邏輯回歸顯示,尿微量白蛋白(p = 0.034; OR = 1.04; 95%CI =1.003–1.09)和風險因素的數量與頸動脈斑塊的存在顯著關聯。(見下圖)結論:該實驗結果可能表明尿微量白蛋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關聯,監測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會改善心血管風險評估策略。研究2:吸煙,高同型半胱氨酸和代謝綜合征與頸動脈斑塊

背景: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因素,包括肥胖、血糖升高、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等,這些因素常常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然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代謝綜合征之間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通過頸動脈超聲測量的頸動脈斑塊總面積可量化動脈粥樣硬化負擔,并且是心血管風險的強預測因子。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代謝綜合征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頸動脈粥樣硬化負擔(頸動脈斑塊總面積)之間的關系。
方法:本橫斷面研究共納入972名患者,納入標準為:中風史、肥胖、非糖尿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或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代謝綜合征被國際糖尿病聯盟定義為體重指數≥30kg/m2和≥2個以下指標:高血壓、高甘油三酯和低HDL(高密度脂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定義為血漿總同型半胱氨酸(tHcy)> 14μmol/L;頸動脈斑塊總面積(Total Plaque Area,TPA)由頸動脈超聲測量。此研究通過多元線性回歸來評估頸動脈斑塊總面積與代謝綜合征以及相關風險因素間的相互作用。
結果:179人(18.4%)患有代謝綜合征,在代謝綜合征人群中,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p<0.001)或吸煙(p=0.02)的患者的斑塊總面積更大。在線性回歸分析中,代謝綜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和吸煙與總斑塊面積的增加呈顯著關聯。
結論:代謝綜合征、吸煙和高半胱氨酸血癥同時存在的患者,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負擔較重,從而具有較高的心血管風險。識別和治療代謝綜合征、吸煙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可能能夠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