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09:11:36 by admin 67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系統介紹了頸動脈粥樣硬化血清標志物的研究,詳情見專題匯總:血清標志物與頸動脈粥樣硬化;血清標志物是了解疾病病理機制的一個重要窗口,此外,MRI-PlaqueView軟件,基于磁共振圖像,對斑塊負荷和成分進行量化可視化分析,其分析數據的動態變化可以用于評估藥物治療效果,結合影像學和血清學信息,有助于由表及里了解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病理機制和分子通路。來自Department of Medicine,Marquette University的RaymondQ. Migrino團隊,對動脈粥樣硬化人群進行6個月的他汀治療后,系統評估受試者血清學和斑塊負荷變化信息,發現,他汀類藥物治療6個月后,斑塊體積顯著減小,同時IL-1β、IL-7和IL-9等炎癥因子也顯著減少。只有IL-7與頸動脈斑塊脂質壞死核體積的變化有關,文章簡介如下:
01/他汀類藥物治療6個月后,斑塊體積顯著減小,同時IL-1β、IL-7和IL-9等炎癥因子也顯著減少。只有IL-7與頸動脈斑塊脂質壞死核體積的變化有關
結果:基線處,頸動脈斑塊PV與hsCRP、IL -6、IL-17水平呈顯著相關(R=0.43、0.36、0.73,均p < 0.05)。在進行他汀治療6個月后,PV下降了7.8%(1123±72 vs 1035±33 mm3,p=0.015),脂質壞死核體積從188±26mm3減小為173±32 mm3 (p=不顯著),IL-1β(13.9±8vs. 0.6±0.1 pg/mL;p=0.001)、IL-7(10.6±3 vs. 6.9±0.7 pg/mL,p=0.03)和IL-9(50±25 vs. 16±6 pg/mL, p=0.045)等炎癥因子均顯著降低。在所有細胞因子中,只有IL-7的減少與斑塊壞死成分體積的減少有關。
結論: 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他汀藥物治療6個月后,斑塊體積顯著減小,同時IL-1β、IL-7和IL-9等炎癥因子也顯著減少。18種細胞因子中,只有IL-7與頸動脈斑塊脂質壞死核體積的變化有關,這一初步結果,可為后續研究炎癥標記物在評估斑塊易損性和治療反應方面的應用提供臨床參考。
02/ 他汀類藥物治療6個月后,斑塊體積減小,但超聲測量的 IMT 未顯示任何變化
背景:頸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是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反映全身斑塊負荷的標志。目前,頸動脈斑塊的評估或臨床試驗終點主要是以超聲測量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 (IMT)為標準。然而,在使用 HMG-CoA還原酶抑制劑或他汀類藥物的多項試驗中,IMT的變化是適度且緩慢的,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實際改善情況。擁有一種可靠的能夠早期檢測斑塊消退的無創方法對于評估個體對治療的反應,以及減少新療法臨床試驗的樣本量和成本很重要。心血管磁共振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 可以測量頸動脈斑塊體積,在評估治療效果方面優于二維超聲測量的IMT。我們檢驗了以下假設:頸動脈斑塊患者接受 6 個月他汀類藥物治療后,通過 3 Tesla CMR 可以檢測到斑塊消退情況,而這種消退情況并不反映在IMT的變化上。
方法:26 名頸動脈斑塊患者 (IMT> 1.1 mm,67 ± 2 歲,7 名女性)分別在基線處和他汀類藥物治療(6 人開始服用他汀類藥物,7 人增加服用劑量,13 人維持他汀類藥物劑量)6個月后接受3T CMR(T1、T2、質子密度和飛行時間序列)檢查,使用軟件MRI-PlaqueView (VP Diagnostics, Seattle WA)基于磁共振圖像分析斑塊體積 (PV);此外,通過超聲檢查測量IMT。比較基線和 6 個月時 PV 和IMT的變化,并探索斑塊成分(富脂質壞死核和鈣化)與 PV 的關系。
結果:
他汀類藥物治療6個月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86 ± 6 至 74 ± 4 mg/dL,p = 0.046), CMR PV 下降 5.8 ± 2%(1036 ± 59 至 976 ± 65 mm3,p = 0.018),平均 IMT 沒有變化(1.12 ± 0.06 與 1.14 ± 0.06 毫米,p = not significant)。
開始服用他汀類藥物或增加劑量的患者有 -8.8 ± 2.8%(p = 0.001)的PV變化,而維持他汀類藥物劑量的患者有 -2.7 ± 3% 的 PV 變化(p = not significant)。
CMR 斑塊厚度存在圓周異質性,頸動脈后壁區域(頸動脈分叉處對面,241-360度,見表3))的IMT厚度最大,頸動脈前壁區域(頸動脈分叉處,61-120度,見表3)斑塊厚度顯著減小。超聲在捕捉不同區域的內中膜厚度時,具有局限性。
富脂質壞死核(R = 0.62, p = 0.006) 和鈣化 (R = 0.45,p = 0.03) 的變化與 PV 的變化相關。
結論:頸動脈斑塊患者接受 6 個月他汀類藥物治療后,3T CMR 顯示斑塊體積減少,但超聲測量的 IMT 未顯示任何變化。斑塊空間分布的異質性和斑塊消退幅度的區域差異可以解釋 為什么超聲測量的IMT 不顯示變化,并進一步支持了測量斑塊體積的價值。3T CMR 在評估個體治療反應方面比超聲 IMT 具有潛在優勢,并且可以減少斑塊消退臨床試驗的樣本量、持續時間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