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3:15:36 by admin 64
背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表現為管壁的局灶性增厚,并隨著脂質沉積而進展。基于超聲可以很容易確定斑塊的有無和管壁內中膜厚度(cIMT)。既往的大型人群研究很少同時收集頸動脈斑塊有無、內中膜厚度、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和缺血性卒中亞型的信息,因此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危險因素和缺血性卒中亞型的關系尚不清楚。
了解動脈粥樣硬化在缺血性卒中亞型發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改進全球卒中預防策略。本研究目的在于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與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和缺血性卒中亞型之間的關系。
人群與實驗設計:本研究的人群來自中國前瞻性CKB隊列,CKB隊列主要在中國 5 個城市和 5 個農村地區的一般人群中進行,基線調查是在 2004 年 6 月至 2008 年 7 月期間。本前瞻性研究納入了23 973 名中國成年參與者,該人群在進入研究隊列(基線處)時沒有心血管疾病史,此外,并在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6 月的隨訪中有完整的頸動脈超聲數據,卒中亞型的信息于2018年8月發布。基于邏輯回歸探索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危險因素和缺血性卒中亞型的關聯(OR,比值比)。
暴露: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即血壓、血脂水平、吸煙情況和糖尿病);基于超聲測量頸動脈斑塊負荷,斑塊負荷的計算方式為:當管壁內中膜厚度>1.5mm時, 可判定為有斑塊;然后標準化斑塊數量和內中膜厚度最大值(即,將每個指標除以其標準差 [SD]),求出均值,最后將平均值乘以內中膜厚度最大值的 SD ,即可得出斑塊負荷,以毫米為單位記錄(這種計算方式可解釋為加強版內中膜厚度最大值)。
結局:隨訪期間首次發生的缺血性卒中事件(n = 952),以及亞型信息(腔隙性腦卒中,n = 263;疑似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卒中,n = 193;疑似心源性栓塞性腦卒中,n = 66;原因不明性腦卒中,n = 430)。
結果:23973 名參與者的平均 (SD) 年齡為 50.6 (10.0) 歲,其中14833 名 (61.9%) 為女性。與斑塊負荷(每 SD 的 OR,1.34;95% CI,1.26-1.44)相比,收縮壓與缺血性卒中的關聯(每 SD 的比值比 [OR],1.51;95% CI,1.42-1.61)更強。當調整斑塊負荷后,收縮壓與各亞型缺血性卒中的關聯減弱。當調整血壓后,斑塊負荷與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卒中的關聯(OR,1.43;95% CI,1.24-1.63)強于與腔隙性腦卒中的關聯(OR,1.25;95% CI,1.10-1.43),此外斑塊負荷與心源性腦卒中(OR,1.06;95% CI,0.83-1.36)的關聯沒有數據顯著性.
結論:血壓是所有缺血性卒中亞型的重要危險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和腔隙性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這表明,在大規模研究中,頸動脈成像數據可為區分缺血性中風的不同亞型提供有效信息;此外,此類成像數據還有助于我們了解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治療對不同卒中亞型的潛在益處。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