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3:12:39 by admin 60
背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且疾病負擔仍在增加。在美國的所有成年人(1.215億)中約有一半患有高血壓或ASCVD,扭轉這種趨勢的關鍵在于積極改變風險因素,然而,我們目前對動脈老化表型和 ASCVD 長期風險預測的理解仍然不完整,傳統的風險因素分布和動脈粥樣硬化負擔之間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如近五分之一的符合他汀類藥物條件的成年人并沒有嚴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相反,在沒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或 2 型糖尿病等傳統危險因素的情況下,13% 的年輕人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加速進展,因此,這些傳統風險因素并不能很好地預測動脈病變負擔。
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 ASCVD 風險低的年輕人群中,動脈健康老化(不發生頸動脈斑塊)與過早動脈粥樣硬化的預測因素都有哪些,進而改善ASCVD一級預防策略的時機和精確度。然而,目前對于在年輕人群中維持動脈粥樣硬化不存在的因素知之甚少。
研究人群:Bogalusa心臟研究是一項長期的流行病學隊列研究,開始于1972年6月,目的是確定從兒童期至成人期動脈硬化演變史以及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本研究對參與Bogalusa心臟研究的538名人員,該人群在基線處(2001-2002)處沒有頸動脈斑塊。并在2013-2016的隨訪中,進行第二次超聲測量,確定頸動脈斑塊的情況。
暴露因素:自變量信息均在基線處(2001-2002)收集,主要包括:人口社會學因素(年齡、種族、性別、教育水平),腰圍,血壓(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樣本信息[HDL-C、LDL-C、apoAI、 apoB、 肌酐(計算估計腎小球濾過率 eGFR)、血清磷酸鹽、血清鈣、血纖維蛋白原、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生活方式信息[吸煙、運動、飲酒和飲食(基于食物頻率問卷評估鈉、鉀、磷、纖維、膽固醇、脂肪和能量的攝入)]。
結局:由專業人員在2013-2016期間對參與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分別計算左右頸動脈三個位點處(頸總動脈、頸動脈球部、頸內動脈)的內中膜厚度,當內中膜厚度大于1.5mm時,可認定為存在頸動脈斑塊, 當女性(≤65歲)和男性(≤55歲)人群出現頸動脈斑塊時,可認定為過早動脈粥樣硬化。
數據分析:血清鈣、血清磷、和血清鈣磷乘積以連續性變量進入模型,其他連續性變量做二分類處理(理想水平組/非理想水平組),基于基線特征計算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風險。
第一步:泊松回歸+穩健標準誤,調整年齡、種族、性別、腰圍、膽固醇/HDL-C比值、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血壓、吸煙情況和藥物(降脂降糖降壓藥)使用情況。
第二步:模型 1的基礎上,依次分別加入血漿同型半胱氨酸、eGFR、尿微量白蛋白、血清鈣、血清磷、血清鈣磷乘積、膳食鈉、膳食鉀、膳食纖維、膳食膽固醇、膳食脂肪、飲酒和體力活動,評估各個因素的獨立效應
第三步:做三個敏感性分析檢驗,1)將eGFR做連續變量處理;2)在eGFR
>90 mL/min/1.73 m2, 并且尿微量白蛋白 <30 mg/L的亞組人群中,研究血礦物質與不發生頸動脈斑塊的關系;3)基于橫斷面數據,調整年齡、性別、種族和總能量攝入,探索肉類攝入(包括紅肉、加工肉、豬肉、魚肉)和血礦物質的關系。
結果:基線處,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36.2 歲,64% 是女性,29% 是黑人。盡管幾乎所有參與者 (97%) 的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10年風險 <7.5%,但仍有 162 人(32%) 出現過早動脈粥樣硬化。除了年齡較小(風險比 [RR],1.21;95% CI,1.07–1.36,每年輕 10 歲)和膽固醇/HDL-C比值<3.5(RR,1.15;95% CI,1.01–1.30)外,傳統危險因素的正常值并不能預測長期沒有斑塊。獨立于傳統標志物,腎小球濾過率、血鈣磷乘積(RR,1.07;95% CI,1.01–1.14,每降低 1-SD)、血磷(RR,1.15;95% CI,1.03–1.29,每降低1 mg/dL)和膳食鈉 <2300 mg/天(RR,1.20;95% CI,1.02–1.41)與不發生斑塊顯著關聯。
參與者基線特征表
傳統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不發生頸動脈斑塊的關系
結論:在傳統危險因素負擔較低的年輕人群中,近三分之一發生過早動脈粥樣硬化。除了較年輕和理想的脂蛋白特征之外,較低鈣磷乘積和較低的鈉攝入量與長期沒有頸動脈斑塊顯著關聯。這些結果表明飲食和血礦物質可能是動脈衰老表型發展的早期貢獻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