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3:04:48 by admin 68
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是引起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 和認知障礙的重要因素。最近的一項系統評價估計,全球 30 至 79 歲之間頸動脈狹窄的患病率為 1.5%(95% CI,1.1-2.1),相當于 5800 萬人。由于人口老齡化,目前的患病率與 2000 年相比增加了 59% 。事實上,頸動脈狹窄的患病率高度依賴于年齡,例如,在男性群體中,嚴重無癥狀頸動脈狹窄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CS) 的患病率從 <50 歲的 0.1% 增加到80.5 歲以上的 3.1%。
ACS 是一個常見的臨床問題, 其臨床診療過程卻存在諸多困境,包括(1)如何選擇患者進行血運重建;(2)建議患者改變哪些生活方式;(3) 使用那些藥物怎么改變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
這篇最新綜述通過檢索MEDLINE、EMBASE和 Cochrane數據庫,搜集基于前瞻性隊列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的最佳證據,試圖,來解決這些問題。
風險因素:在過去的 40年中,同側卒中的風險有所下降。據2002-2009年進行的牛津血管研究報道,ACS 患者同側缺血性卒中的年發生率為 0.34%,同側 TIA 為1.78%。 在這隨后的10年中,藥物治療的持續改進很可能進一步降低了 ACS 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斑塊的一些高危特征預測 ACS 患者同側卒中風險,高危特征主要包括微栓子、超聲顯示斑塊低回聲、ACS 嚴重程度的進展、腦成像上的無癥狀栓塞性梗塞、腦血管儲備減少、大的近腔低回聲區、斑塊內出血和頸動脈潰瘍。2017 年歐洲血管外科學會頸動脈疾病管理指南表明,這些特征可能有助于選擇患者進行血運重建
干預管理:
英文原版
中文翻譯版
結論:有大量證據支持藥物治療和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ACS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地中海飲食、鍛煉和戒煙是臨床醫生應提倡的基本做法;此外,抗血小板治療、降脂治療、降壓治療和降糖治療可進一步降低血管事件的風險;對具有易損斑塊特征的患者,應考慮進行血運重建,或推薦其參與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血運重建以改善 ACS 預后的試驗。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