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2:55:50 by admin 58
本文是對Luca等在 Cerebrovasc Dis期刊發表的“Multinational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 fromImaging to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Stenosis”一文的簡要整理。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癥狀性和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影像學和治療策略取得了許多進展。但不同國家的具體臨床實踐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 3 位作者(L.S.、J.K.D. 和 M.M.B.)準備了44 道選擇題,問題旨在確定 (a) 使用哪種成像方式來研究癥狀性和無癥狀患者(已知或可能存在頸動脈狹窄,或存在非狹窄性斑塊),以及 (b) 根據成像結果進行哪種治療。在線問卷的鏈接發送給他們各自的成員和FACTCATS成員(Faculty Advocating Collaborative and Thoughtful CarotidArtery Treatments,FACTCATS.org),問卷開放時間為2019年5月16日至7月16日。
最終,來自 46 個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中國等)的 223 名受訪者的回答被納入分析,其中 65.9% 來自學術型大學醫院,神經放射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占受訪者的 68.2%,其次是神經科醫生 (15%) 和血管外科醫生 (12.9%)。
受訪者身份特征分布
“對于有腦血管癥狀的病人(癥狀性患者),首先要做什么檢查來評估頸動脈狹窄情況?”,一半 (50.4%) 的受訪者回答,他們用來評估頸動脈的第一項檢查是超聲,其次是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 (CTA,41.6%),然后是磁共振成像 (MRI, 8%)。針對無癥狀患者,88.8% 的受訪者表示首選超聲檢查,7% 的受訪者首選 CTA,4.2% 的受訪者首選 MRA。
選擇超聲的受訪者表示主要是因為超聲便宜,且能能提供血流動力學信息和其他有用信息, 此外,當超聲檢查結果不清晰或者發現患者狹窄程度超過50%或70%時,會考慮進一步進行CTA檢查(如下圖)
針對癥狀性患者,首選超聲檢查的原因,以及是否進行后續檢查(與無癥狀患者的分布類似)
選擇CTA的受訪者表示主要是因為掃描快速且能提供所需信息,具體操作時,多是在對比劑后成像, 此外,超過一半表示,不會推薦患者進行進一步的MRA檢查(如下圖)
在存在“易損斑塊特征”的影像學證據且管腔低狹窄的情況下, 針對癥狀性患者,66.7% 的受訪者建議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置入術;針對無癥狀患者,34.2% 的受訪者建議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置入術的;甚至還有少數受訪者建議對狹窄程度<50%的患者進行干預(如下圖)。
總之,在這項全球性調查中,我們發現頸動脈狹窄成像和管理的實踐存在異質性,許多受訪者將易損斑塊成像納入他們的決策分析。這項研究強調了需要新的臨床試驗,探索如何使用易損斑塊成像技術來選擇可能受益于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置入術的高?;颊?。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