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9:22:41 by admin 99
01/新發頸動脈斑塊可預測高危冠脈斑塊的進展
2021年1月6日,梅奧診所的心血管疾病科室(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ayo Clinic Arizona, Scottsdale, Arizona)的一組團隊在Coronary Artery Disease發表文章,摘要如下:
背景: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是一個尚存爭議的心血管疾病(CVD)風險預測因子。本研究旨在評估CIMT和頸動脈斑塊進展在預測冠狀動脈斑塊及其成分進展方面的作用。
方法:納入47名無癥狀的中度CVD風險(Framingham風險評分為6-20%)的患者(平均年齡58.5歲,男性占69.1%),分別在基線處和一年后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冠狀動脈計算機斷層造影檢查(CCTA),計算冠狀動脈鈣化評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量化分析冠狀動脈斑塊成分與CIMT /頸動脈斑塊進展之間的關系, P值<0.05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34.0%(n= 16)的受試者出現新的頸動脈斑塊,55.3%(n = 26)的受試者冠狀動脈斑塊有進展。在調整年齡、性別和他汀類藥物使用后的多線性回歸分析中,新發頸動脈斑塊與未鈣化[β(SE)=2.0(0.9);P = 0.025]斑塊和富脂質壞死核(β(SE)=1.7(0.6);P = 0.009)的冠狀動脈斑塊進展顯著相關。相反,CIMT的進展與冠狀動脈斑塊或冠狀動脈鈣化評分(CAC)的進展無關(P = NS)。
結論:與內中膜厚度相比,頸動脈斑塊是冠狀動脈斑塊進展的更好指標。新發頸動脈斑塊與非鈣化或具有壞死核心的斑塊進展顯著有關,而壞死核心和非鈣化斑塊正是高危冠狀斑塊的特征。
一些思考:頸動脈斑塊的形成一般就是基于內中膜厚度≥1.5或2mm界定的,所以如何區分開內中膜厚度和頸動脈斑塊的預測價值?本研究是在說明內中膜厚度具體值的變化對冠脈斑塊進展的預測意義不大,但是按照某個閾值分類之后,就與冠脈斑塊進展顯著相關了?
02/微鈣化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相關
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討頸動脈斑塊不穩定的組織病理學特征,微鈣化或大鈣化灶,和炎癥標志物之間的關系。
方法:對來自癥狀性患者和無癥狀患者的687塊頸動脈斑塊進行組織學評估,根據形態特征(位置和大小)區分微鈣化或大的鈣化灶;基于免疫組織化學研究主要的炎癥標志物的表達。
結果:頸動脈斑塊中鈣化成分非常常見,微鈣化和大的鈣化灶顯著不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微鈣化與不穩定斑塊顯著相關。而大的鈣化灶似乎穩定了斑塊,而且與M2巨噬細胞極化有關。
討論:表征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鈣化成分形成的機制可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奠定基礎。這項研究的數據為評估頸動脈斑塊鈣化提供了詳盡的考量因素,可輔助確定相關臨床事件的風險。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