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9:18:26 by admin 68
內容提要:本文整理的兩篇文章均基于荷蘭鹿特丹45歲及以上人群的前瞻性隊列進行,主要研究了斑塊成分變化趨勢以及相關影響因素:
基于MRI觀察頸動脈斑塊成分的變化:4年隨訪研究
內源性雌二醇和睪丸激素與斑塊成分和卒中風險的關系
研究發(fā)現,斑塊成分隨時間顯著變化,高血壓、降壓藥使用、血清膽固醇水平和性激素等都對斑塊成分有一定影響。詳情如下:
01/斑塊成分隨時間顯著變化,高血壓、降壓藥使用和血清膽固醇水平是主要影響因素
目的:探索頸動脈斑塊的成分(例如斑塊內出血IPH,鈣化,脂質核心)隨時間的變化,以及與成分變化相關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背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是評估斑塊易損性的重要指標,然而這些成分如何變化以及什么因素影響其變化尚不清楚。
方法:本研究從Rotterdam Study(鹿特丹研究,荷蘭45歲及以上人群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選取198名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平均年齡67.5+10.6歲),斑塊存在與否主要依據基于超聲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2.5毫米判定,均對其進行了兩次磁共振成像掃描以確定斑塊成分(平均掃描間隔4.1+ 0.2年)。在基線處和不同隨訪時間點分別評估雙側斑塊的IPH,鈣化和富脂質壞死核, 并分析其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關系。
結果:在納入研究的396條動脈中,所有斑塊成分均隨時間而顯著變化。IPH,鈣化和脂質核心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8.5%,59.2%和39.6%。與IPH發(fā)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降壓藥的使用(多元調整后的優(yōu)勢比[OR]:3.87;95%置信區(qū)間[CI]:1.90至7.90)和嚴重高血壓(多因素調整后OR:4.70;95%CI:1.50至14.80)。鈣化的發(fā)生率與高血壓相關(OR:2.20;95%CI:1.07至4.40)。膽固醇水平升高與脂質核的發(fā)生率有關(膽固醇每升高一單位,多元調整OR:1.40;95%CI:1.10至1.70)。
結論:受試者的斑塊成分在幾年內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且心血管危險因素在這些變化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血壓、降壓藥使用和血清膽固醇水平是斑塊成分隨時間變化的主要風險因素。
02/絕經后女性群體中,雌二醇與頸動脈易損斑塊成分的存在和卒中風險增加有關
(Glisic, Marija, et al. "Associations of endogenousestradiol and testosterone levels with plaque composi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subjec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Research 122.1 (2018): 97-105.)
目的:性激素可能會影響斑塊成分和卒中發(fā)生,本研究目的是在老年男性和絕經后女性群體中探索內源性雌二醇和睪丸激素與頸動脈斑塊成分和卒中風險的關系。
方法:本研究從Rotterdam Study(鹿特丹研究,荷蘭45歲及以上人群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選取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1023名絕經后婦女和1124名男性。在基線處,測量總雌二醇(TE)和睪丸激素(TT),依據超聲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存在與否(頸動脈內中膜厚度>2毫米),依據磁共振成像技術評估斑塊成分(鈣化,脂質核心和斑塊內出血的存在)。
結果:TE與鈣化成分無數據顯著性相關, 與脂質核心的存在有關(女性:OR,1.48 ;95%CI,1.02-2.15;男性:OR,1.23;95%CI,1.03-1.46), 而TT和脂質核心之間無數據顯著性相關。在女性群體中,較高的TE(OR,1.58; 95%CI,1.03-2.40)和較低的TT(OR,0.82; 95%CI,0.68-0.98)與斑塊內出血相關,此外 TE與中風風險增加相關(危險比Hazard Ratio,1.98;95%CI,1.01-3.88)。在兩性群體中, 均未觀察到TT與卒中發(fā)生的相關關系。
結論:女性群體中,TE與頸動脈易損斑塊成分的存在和卒中風險增加有關。在兩性群體中,TT與斑塊成分和卒中風險的關系尚未有一致性的發(fā)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