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4:28:30 by admin 112
目的:量化不同干預手段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進展的影響,以及cIMT與心血管疾病(CVD)風險之間的關聯。
方法:系統檢索相關領域的隨機對照試驗,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關于cIMT,首選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的平均值,如果該數據不可得,可利用頸總動脈cIMT最大值或其他位置的cIMT測量值來評估。事件結局定義為心肌梗塞、卒中、血運重建或致命性CVD。
數據分析:數據分析主要分三個步驟。 首先,我們使用線性混合模型(linear-mixed model)來量化評估不同干預手段對cIMT進展的影響;其次,我們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cox-regression model)評估對不同治療手段的CVD風險比(hazard ratio);最后使用貝葉斯元回歸方法檢驗不同治療手段對CVD風險的影響是否取決于對cIMT進展的影響。
結果:納入119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涉及100667例患者(平均年齡為62歲,女性占42%)。在平均3.7年的隨訪中,有12038例患者出現了CVD終點事件。在所有干預措施中,cIMT進展每年每降低10μm,就會使CVD的相對風險降低0.09(RR=0.91,95%可信區間0.87-0.94),當按干預類型、實施時間、超聲隨訪時間等對試驗進行分組分析時,結果相似。
橫坐標:cIMT變化均值,縱坐標:CVD事件相對風險RR,小氣泡可以看作不同實驗提供的數據,由圖可知,兩者正相關
結論: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的關聯。本研究提供了不同干預手段治療CVD的關鍵中間環節(DAG圖如下), 在未來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變化作為療效評價指標,有助于加快新療法的開發和使用。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