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0:21:28 by admin
71
本文主要分享一篇關于易損斑塊數據的文獻,文獻涉及的實驗設計簡要總結如下:納入人數:1047名受試者,均為癥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
易損斑塊標準:有斑塊表面破潰,或大脂質核(>40%),或斑塊內出血
檢查方案:超聲篩查確定有頸動脈斑塊,多對比度磁共振檢查分析斑塊成分特征
結果:近1/3的腦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為易損斑塊,狹窄率小于50%的動脈中,易損斑塊也非常常見
對人群進行頸動脈斑塊篩查并確定斑塊性質,到底是“不可或缺、意義重大”的卒中一級預防手段,還是“過度醫療”,這需要大量的統計學數據做支撐,本研究用數據說明:確定斑塊性質很有必要!
【 Zhao X, Hippe D S, Li R,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rotid Artery High‐Risk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A Chinese Atherosclerosis Risk Evaluation II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ardiovascular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2017, 6(8):e005831.】
背景:頸動脈斑塊破裂是造成缺血性中風的重要原因。然而,高危斑塊(HRP,定義為具有斑塊管腔面破潰,富脂質核> 40%,斑塊內出血)在中國人群中的流行病學數據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頸動脈磁共振成像(CMRI)研究中國癥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HRP的患病率。方法:招募2周內出現前循環中腦缺血癥狀且經超聲測定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CMRI。并比較有癥狀和無癥狀動脈的HRP特征。結果:在招募的1047名受試者中,出現管腔狹窄的僅占19%,有高危斑塊的占28%,其中2 /3的高危斑塊造成的管腔狹窄率都小于50%。有癥狀的頸動脈出現高危斑塊的概率是23%,明顯高于對側無癥狀頸動脈(16.4%)。在識別HRP方面,最大管壁厚度指標優于比管腔狹窄率(AUC:0.93 vs 0.81,P <0.0001)。結論:在中國癥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狹窄≥50%的頸動脈出現高危斑塊的頻率較高,然而在較低狹窄的動脈中也發現大量HRP,此外,在識別HRP方面,最大管壁厚度指標優于比管腔狹窄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