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2:54:04 by admin 47
01/ 什么是斑塊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血管是柔軟而內壁光滑的,從而保證了血液在血管中能順暢的流動,輸送氧氣與養分到機體的各個部分,且血液中的成分不會附著在我們的血管壁上。
圖片來源: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官網
但是當我們成年之后,由于年齡增大,吸煙,飲酒,不運動,高血脂等原因,導致血管內皮受損,有一些血液中的垃圾成分,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可能會沉積在血管壁當中,在血管壁局部形成的斑塊,這就是血管斑塊。
血管斑塊的形成是有位置選擇的,最喜歡在血管拐彎或分叉的地方形成。我們的頸總動脈在脖子中段附近會經一個較大的分叉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因此是體內最易形成斑塊的地方之一。
02/ 管腔狹窄 or 管壁結構?
臨床上一般把頸動脈斑塊造成的管腔狹窄率作為評估卒中風險的指標,并以此來輔助臨床決策(需不需要治療?需要什么樣的治療,藥物還是手術?治療的效果如何?)。
然而隨著臨床對頸動脈斑塊了解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實踐和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的斑塊并沒有造成管腔狹窄,依然很高危,管壁自身病變結構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2002年,Hatsukami 等發現,MRI確定的破裂的纖維帽與TIA或中風發作高度相關。2005年,Norihide Takaya等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出血,加速了斑塊進展。斑塊的重復出血可能通過增加脂質核來刺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從而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隨后,Yoshitaka Kurosaki進一步發現,斑塊內出血存在,腦梗復發風險高。
在全球科研學者以及臨床醫生的協力探索后,目前基本都一致認為,薄纖維帽,斑塊內出血等特征,可作為評估患者高卒中風險的依據。
03/ AHA分型,CAS評分,RADS評分
當開始關注管壁結構時,根據斑塊成分對斑塊分型,則隨之而來。
(希望本表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自己的看法)
2010年,Underhill等發現管壁大脂質壞死核(LRNC),是斑塊內出血和纖維帽破裂的最強有力的預測因子,并提出了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度評分(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core,CAS評分),基本原理就是依據脂質核的含量去劃分斑塊的危險度。2014年,Xu等通過前瞻性研究發現CAS評分與管腔表面破裂和斑塊進展明顯相關,驗證了CAS評分系統的應用價值
CAS評分簡要總結如下:
當MWT≤2mm時,CAS=1,低危;
當MWT>2mm,LRNC≤20%時,CAS=2,中低危;
當MWT>2mm,20%<LRNC≤40%時,CAS=3,中高危;
當MWT>2mm,40%<LRNC時,CAS=4,高危
CAS:Carotid AtherosclerosisScore 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度評分;LRNC:Lipid-Rich Necrotic Core 脂質的壞死核;MWT:Maximum Wall Thickness 最大管壁厚度
2023年,全球三大洲十一個國家的51位專家共同推出了新的斑塊分類系統(Plaque-RADS),總體來講,該評分是對AHA和CAS評分的整合,綜合考慮不同斑塊成分,分型直接對應高危程度。詳細解讀見往期推文
04/ 你是什么斑塊?
有斑塊的人很多,許多人一生平安,有的人突發卒中倒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斑塊是穩定的還是易損的。
磁共振易損斑塊診斷檢查(MR-VPD),依據多對比度磁共振數據,定性定量分析斑塊成分,基于斑塊AHA分型的結論,直接評估斑塊性質(穩定還是易損)。
MR-VPD報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