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57:26 by admin
38
導讀: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們曾介紹過"腸道菌群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文章,有興趣的可前往閱讀:
本次介紹的研究發表于2024年,研究首先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癥狀性動脈粥樣硬化組的腸道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顯著富集。接下來聚焦病例組,根據斑塊樣本中細菌DNA的檢測結果,將斑塊分為陽性斑塊和陰性斑塊,比較兩者之間的臨床特征和腸道菌群差異,發現陽性斑塊組的11個細菌屬(如克雷伯氏菌屬和鏈球菌屬)上調,這些細菌屬也存在于斑塊中,這表明這些細菌可能具有從腸道轉位到斑塊的潛力。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頸動脈狹窄、或斑塊破裂形成局部血栓,是導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SCAS)患者通常表現為輕度的腦缺血癥狀,如輕度缺血性中風、短暫性缺血性發作或暫時性失明,并且與無癥狀頸動脈粥樣硬化相比,復發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的風險較高。因此,預防和治療SCAS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健康問題。人體腸道菌群(GM)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其中細菌占其組成的99%以上,與人類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已有研究認為GM與SCAS密切相關,然而,還需要更多證據來證實GM在SCAS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對頸動脈斑塊和糞便樣本中細菌DNA的檢測,探討了檢出細菌DNA的SCAS患者的GM特征,旨在為隨后的研究提供參考。方法:共招募了27名健康對照(NHF組)和23名SCAS患者(PFBS組)。根據斑塊樣本中細菌DNA的檢測結果,將23個SCAS患者樣本分為陽性組(PP組,6例)和陰性組(17例)。相應地,將患者的糞便樣本也分為陽性組(6例,PRSOPWPP組)和陰性組(17例,PRSOPWNP組)。利用16S rDNA V3-V4區域基因測序分析了來自兩組的糞便和頸動脈斑塊樣本中的微生物群落。
結果:SCAS患者(PFBS組)與健康個體(NHF組)的GM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我們發現
NHF組和PFBS組的GM主要由四個豐富的門(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組成;
其中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在PFBS組中顯著富集。
PRSOPWPP組和PRSOPWNP組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同樣以這四個門為主導;
值得注意的是,擬桿菌門在PRSOPWNP組中富集,而廣古菌門在PRSOPWPP組中富集。
斑塊樣本中細菌DNA的檢測率約為26%。與PRSOPWNP組相比,PRSOPWPP組的GM表現出明顯的變化,特別是腸道中的11個細菌屬(如克雷伯氏菌屬和鏈球菌屬)上調,這些細菌屬也存在于斑塊中,這表明這些細菌可能具有從腸道轉位到斑塊的潛力。在微生物基因功能預測方面,氟苯甲酸酯(Fluorobenzoate)降解等途徑在PRSOPWPP組的GM中顯著上調。
結論:本研究首次發現了檢出細菌DNA的SCAS患者腸道菌群的顯著變化,為進一步探討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