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54:22 by admin 27
導讀:CARE-II是一項橫斷面、非隨機、觀察性、多中心研究,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研究納入來自中國五個地區(東北、北部、東部、南部和西部地區)13家醫院和醫療中心的1072名符合入組標準的受試者。
CARE II項目為頸動脈高危斑塊的患病率及其區域差異提供有力的證據,為頸動脈斑塊易損特征與腦缺血事件的關系提供了初步線索。但由于橫斷面的研究設計,暫不能做因果推斷。
在之前的推文里,我們翻譯解讀了幾篇基于“中國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CARE-II)”項目的研究,目前該項目已結題:
CARE-II是一項橫斷面、非隨機、觀察性、多中心研究,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研究納入來自中國五個地區(東北、北部、東部、南部和西部地區)13家醫院和醫療中心的1072名符合入組標準的受試者。
主要入組標準有:
18-80歲;且
近期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缺血發作(TIA)患者(2周內);且
至少一側頸動脈經B超超聲確定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中膜厚度≥1.5毫米)
受試者入組后,均接受雙側頸動脈MRI檢查和常規的標準化腦MRI檢查方案(見下圖)。所有MRI均在3.0 T MRI掃描儀上完成,成像方案包括TOF、T1-W、T2-W、MP-RAGE。獲取的MRI圖像都將轉移至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CBIR)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血管成像實驗室(VIL)的核心實驗室進行分析。其中頸動脈磁共振圖像的分析由具有3年以上心血管斑塊成像經驗的審查員使用CASCADE完成。
CARE-II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確定中國近期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病率和高危特征。
探索頸動脈斑塊特征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
描述頸動脈斑塊地區和性別差異。
過去大多研究是采用血管造影成像方式測量動脈管腔狹窄程度來確定頸動脈斑塊的易損程度,但血管造影不能提供血管壁病理變化的信息,并且會低估由于正性重構效應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嚴重程度。病理上,斑塊容易損程度的主要決定因素包括斑塊內出血(IPH)和富脂質壞死核心(LRNC)等斑塊的組成特征。因此,準確識別頸動脈斑塊特征是評估頸動脈易損斑塊的關鍵。
CARE II項目為頸動脈高危斑塊的患病率及其區域差異提供有力的證據,為頸動脈斑塊易損特征與腦缺血事件的關系提供了初步線索。但由于橫斷面的研究設計,暫不能做因果推斷。
隨著臨床信息電子化,以及數據共享技術的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基于前瞻性大人群隊列的分析,進一步確定頸動脈斑塊與腦缺血事件的因果關系,從而為卒中的二級預防提供潛在的干預靶點,最終降低卒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