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47:23 by admin 53
導讀:本文介紹的研究基于中國人群粥樣硬化風險評估(CARE-II)項目,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內出血(IPH)大小是急性腦梗死的獨立風險因素。
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內出血(IPH)的存在是腦缺血事件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因子。其潛在機制可能是IPH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增加斑塊破裂風險。
在常規(guī)實踐中,一般都將具有IPH的患者劃分為相同的卒中風險等級,不考慮IPH大小。有研究報道,與無癥狀的頸動脈斑塊相比,有癥狀的頸動脈斑塊的IPH體積往往略大。本研究將為使用IPH大小評估卒中風險提供額外的信息。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利用心血管磁共振(CMR)血管壁成像,確定頸動脈內斑塊出血(IPH)的大小,分析其能否預測急性缺血性卒中風險。
方法:中國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CARE-II)研究,是一項多中心橫斷面研究,納入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通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確定高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病率和特征。
本研究從CARE-II研究中選取頸動脈和腦CMR成像完整的患者。測量頸動脈斑塊負荷和斑塊組成的大小,包括鈣化、富脂質壞死核心(LRNC)和IPH。在頸動脈斑塊的同側半球確定是否存在急性腦梗死(ACI),然后分析頸動脈斑塊特征與同側ACI的存在之間的關系。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義為CMR血管壁圖像上的偏心性壁增厚。
斑塊體積和斑塊成分分別計算為斑塊面積和斑塊成分面積對應的切片乘以切片厚度。
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對混雜因素進行校正前后,計算出鑒別ACI斑塊特征的優(yōu)勢比(OR)和相應的95%置信區(qū)間。所有統(tǒng)計分析均采用SPSS16.0進行。
結果:本研究納入687名頸動脈斑塊患者(62.7 ± 10.1歲,男性69.4%),28.5%在同側半球有ACI。Logistic回歸顯示,在調整臨床混雜因素前后,頸動脈斑塊負荷與ACI的存在顯著相關。
LRNC體積、%LRNC體積、IPH體積和%IPH體積與ACI顯著相關(調整前:LRNC體積:OR=1.297,p = 0.005;%LRNC體積:OR=1.119,p=0.018;IPH體積:OR=2.514,p=0.003;%IPH體積:OR=2.202,p=0.003;調整后:LRNC體積:OR=1.312,p=0.006;%LRNC體積:OR=1.90,p=0.034;IPH體積:OR=2.907,p= 0.007;%IPH體積:OR=2.374,p=0.004)。在進一步調整斑塊體積(OR=2.813,p=0.016)或斑塊體積和LRNC體積(OR=4.044,p=0.024)后,IPH體積和ACI之間的相關性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在癥狀性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中,IPH的大小與同側ACI獨立相關,表明IPH的大小可能是ACI風險的有用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