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13:00:46 by admin 37
2023年7月,《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雜志》發布血管影像系列文章,其中在述評介紹文章里,提到血管成像領域的研究重心正在逐漸從斑塊負荷轉向斑塊成分。MRI-PlaqueView 軟件可對常規臨床MRI圖像進行血管斑塊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鑒別斑塊類型,評估卒中風險。相比于其他方法,MRI-PlaqueView 斑塊分析基于病理切片,每個參數均有明確的病理學意義,其核心算法的準確性、可重復性和有效性已在臨床和學術界得到充分驗證。原文簡要解讀如下:
01/頸動脈斑塊很常見
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在人群中非常常見。AS是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更多流行病數據見2020年,全球約有8億人有頸動脈斑塊,中國將近占2億)
02/血管成像技術多種多樣,各有所長
超聲、CT、MRI 和 DSA 等血管成像技術可明確血管閉塞部位、狹窄情況和斑塊性質等。在心腦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診治過程中,超聲檢查是目前臨床上篩查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選方法。然而,超聲波穿透深度有限,僅用于大血管的血流評估。CTA可完整顯示血管走行、病變情況 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診斷診斷可靠性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觀評估管腔狹 窄及血管重構情況,能夠定性或定量評估斑塊成分及負荷。DSA 能夠清晰顯示血管內部情況,但因其有創且存在輻 射風險,應用受到限制(更多技術解讀見X光、CT、B超、磁共振···影像檢查那么多,到底該做哪一個?)
03/前沿技術不斷涌現
新的影像學技術,如基于血管影像的計算流體力學。借助流體力學分析,能夠可視化血管腔內的血液流動,對斑塊負荷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壁面切應力(wall shear stress,WSS)是血流動力學研究中最常被關注的參數之一。(關于shear wave的一片解讀見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開發診斷新方法,以MRI-PlaqueView分析結果為參考金標準)
如基于PET的血管分子成像分子成像,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成像方式,可用于探索斑塊的生物學炎癥特征等,評估血管內AS的進程,但仍需進行大量的臨床研究。
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如MRI-PlaqueView,可基于磁共振圖像,定性定量分析斑塊成分(如纖維帽、脂質核、斑塊內出血、鈣化等)。
與此同時,影像組學和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充分利用多維數據,助力自動快速精準診治血管疾病。但此部分工作多停留于科研探索階段, 臨床應用價值需在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規模研究中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