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久综合久久综合国产_7777偷窥盗摄视频_久久国产九九_国产网站免费看 - 人人艹人人爱

控制LDL-C<70 mg/dL,頸動脈斑塊發生率不變,但內中膜厚度顯著減小


微信圖片_20250722090537.png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管理,常涉及到血脂的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濃度控制在 <70 mg/dL 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有研究發現,該血脂控制目標并未顯著降低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但內中膜厚度(反映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顯著減小,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AHA/ASA)治療指導建議,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應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 LDL-C 水平的控制目標為 100 mg/dL。TST 試驗(Treat Stroke to Target)表明,在 2860 名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濃度控制在 <70 mg/dL 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然而其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演變的影響尚不清楚。
 
方法:將符合條件的患者(①年齡大于 18 歲;②發生過缺血性卒中,發生時間大于3 個月;③卒中后改良 Rankin 量表評分為 0 至 3;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⑤有他汀治療指征)以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至目標 LDL-C 濃度 <70 mg/dL 或 100±10 mg/dL兩組(兩組人員的基線特征表如下圖);在隨機化后分組后3 周,測定受試者 LDL-C濃度,研究者調整他汀類藥物劑量或根據需要添加其他降脂藥物(如依折麥布),以達到指定的 LDL-C 目標;隨機分組后每 6 個月對患者進行一次隨訪,測量 LDL-C濃度。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基線和 2、3 和 5 年時進行。所有圖像都直接從頸動脈超聲設備上傳到智能醫療技術數據庫,圖像分析人員對隨機分組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兩條頸總動脈的內中膜厚度進行測量。主要結局事件是新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內中膜厚度進展。

圖片

隨機化后兩組人員的基本特征情況


結果:隨訪 3.1 年(中位數)后,LDL-C 濃度在較低目標組中為 64 mg/dL (1.64 mmol/L,均值),在較高目標組中為 106 mg/dL (2.72 mmol/L)。低目標組與高目標組新診斷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相似:46/201(5 年發生率,26.1%)vs. 45/212(5 年發生率,29.7%);高目標組的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變化為 -2.69 μm(95% CI,-6.55 至 1.18),低目標組為 -10.53 μm(95% CI,-14.21至 -6.85);組間的絕對差異為 -7.84 μm(95% CI,-13.18 至-2.51;P=0.004)。
圖片
兩組的LDL-C濃度變化

圖片

兩組的新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內中膜厚度進展對比

 

結論: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與100 mg/d LDL-C 水平的控制目標相比,<70 mg/dL (1.8mmol/L) 的 LDL-C 目標并未顯著降低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但內中膜厚度(反映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顯著減小。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