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9:58:45 by admin 66
在無癥狀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斑塊成分與首次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關系仍然不清楚。2021年,芬蘭的Bos,D.等基于大型前瞻性人群隊列,發現斑塊內出血的存在與卒中和冠心病的發生獨立相關。(原文簡介如下)
背景:對頸動脈分叉處的動脈粥樣硬化進行研究是十分有價值的,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頸動脈分叉處易于成像;其次,頸動脈分叉處的動脈粥樣硬化在缺血性卒中的發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由于血管較細和心臟波動,冠狀動脈斑塊成像十分困難,而頸動脈分叉的動脈粥樣硬化成分與冠狀動脈斑塊成分高度相關,因此頸動脈斑塊成像可以作為了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窗口。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主要取決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成分,而不是大小。斑塊內出血(IPH)和富含脂質的壞死核心(LRNC)已被證明會增加斑塊易損性;此外,在具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中, IPH和LRNC十分常見,并與卒中和冠心病復發的風險增加相關。 然而,在無癥狀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斑塊成分與首次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關系仍然不清楚,基于大規模人群的相關證據十分有限。這樣的數據可以幫我們基于斑塊成分的影像學數據評估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學情況,進而指導其一級預防策略的制定和發展。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人群為基礎探索斑塊成分與卒中和冠心病發生的關系。
方法:在2007年至2012年之間,本研究從Rotterdam Study(鹿特丹研究,45歲及以上人群的隊列研究)選取1349名有頸動脈粥樣硬化且沒有卒中或冠心病病史的參與者(平均年齡72歲,女性49.5%)。
斑塊成分評估:斑塊存在與否主要依據基于超聲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2.5毫米判定,對經超聲檢查有斑塊的人群,進一步行磁共振檢查,確定斑塊成分的有無,鈣化、脂質核和斑塊內出血;
其他協變量:年齡,性別、最大斑塊厚度、管腔狹窄率和心血管危險因素(BMI,血壓等)
卒中和冠心病的確定:腦卒中是基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其發生通過跟蹤患者的醫療記錄獲??;冠心病的發生主要是指致命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由于冠狀動脈疾病導致的死亡或外科或經皮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等
數據分析:首先基于3種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別探索鈣化、脂質核和斑塊內出血各自與卒中和冠心病發生的關系,3種模型主要區別在于是否調整其他協變量,以及調整了哪些協變量;其次,基于Kaplan-Meier曲線探索鈣化、脂質核和斑塊內出血的有無與卒中和冠心病累計發病的關系,采用log-rank test檢驗差異顯著性。
結果:有51名參與者發生了卒中,隨訪時間中位數為5.1年;83名參與者發生冠心病,隨訪時間中位數為4.8年。IPH的存在與卒中(fully-adjusted odds ratio:2.42 [95%CI:1.30-4.50]和冠心病的發生(fully-adjustedodds ratio:1.95 [95%CI:1.20-3.14 ])獨立相關。
比例風險模型回歸結果,由表可看出,與沒有斑塊內出血的參與者相比,有斑塊內出血的參與者的腦卒中和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增高
斑塊內出血的影像學表現及其與腦卒中和冠心病Kaplan-Meier曲線的關系
結論: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IPH的存在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些發現表明,IPH有望在無癥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中作為斑塊易損性的標志物。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