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9:31:51 by admin
103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外在表型可以通過各種影像學手段獲得,如磁共振,甚至可以通過各種后處理軟件進行量化分析,如MRI-PlaqueView,在疾病診斷和預警中意義重大。然而了解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病理機制和分子通路,有望為臨床診療提供新的干預靶點,進而有效減緩逆轉動脈硬化的發展,甚至阻止后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血清標志物是了解疾病病理機制的一個重要窗口。本文匯總整理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通路及相關血清標志物的文獻,詳情如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形成血栓,導致各種心腦血管事件(如,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等),是我國主要疾病負擔的常見機制:細胞外脂質顆粒、泡沫細胞和碎片組累積在動脈壁內膜內,形成脂質或壞死核心,核心被一層富含膠原的基質和內皮細胞覆蓋的平滑肌細胞所包裹,稱為纖維帽;在斑塊破裂或糜爛后,致血栓形成的斑塊成分(如壞死核心、組織因子和膠原)發生暴露,進而強有力刺激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以及血栓形成。那動脈粥樣斑塊是如何形成呢?形成以后如何進展?進展路徑哪些因素有關?如何識別高危群體?如何確定干預靶點?如何制定干預措施?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需要在生命歷程視角下(追溯至胚胎時期)從基因分子水平到疾病表型探索整個機制全景,進而提供可靠的循證依據。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軌跡是在多基因因素和環境影響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血清標志物將推進我們對個體易感性以及環境因素“由表及里”影響疾病發生過程的理解。美國動脈粥樣硬化種群研究(MESA),提供了很多關于血清標志物的信息,并成功支持了諸多研究,用于廣泛探索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根據已發表成果,目前能反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進展的生化指標主要可分為以下(但不限于)幾種通路:炎癥、胰島素抵抗、腎臟功能、脂質代謝、氧化應激/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慢性感染、性激素等。關于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通路,哈佛醫學院的Rene′ R. S. Packard and Peter Libby曾在2008年的一篇綜述中做過詳細探討,目前已被引用上千次,該綜述的基本思路是(如圖):炎性細胞因子參與血管壁炎癥,刺激內皮粘附分子,蛋白酶和其他介質的生成,這些分子可能以可溶性形式進入血液循環,誘導白細胞介素6的產生,從而刺激肝臟增加急性期反應物(例如C反應蛋白)的產生。另外,血小板和脂肪組織也可產生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的炎性介質。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病理階段所釋放的炎性標志物和介質,都可以進入循環系統,在外周血中很容易測量到,C反應蛋白是目前最有效的炎性生物標志物。此外,可溶性CD40配體,脂聯素,白細胞介素18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可能為心血管風險分層和預測提供其他信息。總之,炎癥通路以及血清炎癥指標的研究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提供了新見解。
參考文獻:
Packard R R S , Peter L .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From Vascular Biology to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Risk Prediction[J]. Clinical Chemistry, 2008(1):24-38.
Jenny N S , Olson N C , Allison M A , et al. Biomarkers of Key Biological Pathways in CVD[J]. Global Heart, 2016, 11(3):327.
Vergallo R , Crea F . Atherosclerotic Plaque Healing[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3(9):846-857.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