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5:14:25 by admin 64
血漿總膽固醇高與斑塊內脂質核的存在密切相關 (B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與無癥狀斑塊相比,癥狀性頸動脈斑塊內脂質核較大 (By 牛津大學)
慢阻肺患者斑塊內常見脂質核成分(By 荷蘭Erasmus Medical Center)
01/血漿總膽固醇高與斑塊內脂質核的存在密切相關 (B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背景和目的:在大脂質核的存在下,斑塊破裂的易損性增加。尚未在普通人群中研究過與脂質核相關的高危因素。
方法:動脈粥樣硬化多族群研究(MESA)是一項多中心隊列研究,納入的參與者沒有臨床心血管疾病,且涵蓋了很大比例的少數民族群體。我們依據超聲檢查,選擇了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在最大值前15個百分位的人群,并獲取他們的磁共振管壁圖像數據(高分辨黑血序列,造影劑釓前后),基于半自動分析軟件勾畫管壁管腔輪廓。最終我們只采用了MRI檢查管壁最大厚度≥1.5 mm的斑塊(n =214),通過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與脂質核心存在相關的風險因素。
結果:151個(71%)斑塊中存在脂質核心(71%)。在調整了年齡,種族,性別,最大動脈管壁厚度,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C反應蛋白后,與總血漿膽固醇中最低的三分位數相比,中,最高三分位數參與者具有脂質核心的OR分別為2.76(95%CI:1.01-7.51)和4.63(95%CI:1.56-13.75)。
結論:在頸動脈壁增厚的人群中,血漿總膽固醇水平較高,與脂質核心的存在密切相關。在一般人群中,總膽固醇過高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易破裂傾向有關。
02/與無癥狀斑塊相比,癥狀性頸動脈斑塊內脂質核較大 (By 牛津大學)
目的:1)為T2序列量化斑塊脂質核提供組織病理依據2)研究此技術是否可以分辨出癥狀性和無癥狀斑塊之間的特征差異。
背景:無創的斑塊內脂質核定量分析技術,在指導治療方案以及預測斑塊破裂方面都很有吸引力。但是,當前的心血管磁共振(CMR)方法敏感度低,并需要借助造影劑進行多對比度采集和大量的后期處理。
方法:招募計劃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在手術前進行3-T頸動脈CMR檢查。脂質面積可從分段的T2圖譜中獲取,并直接與組織病理學的斑塊內脂質比對。
結果:不論是單個切片(R =0.85,p < 0.001) ,還是斑塊整體均值(R=0.83,p <0.001),T2圖譜和組織學上的脂質面積(%)均顯示出極好的相關性。癥狀性和無癥狀造成的管腔狹窄率相似,且斑塊體積差異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與無癥狀斑塊相比,癥狀性斑塊在T2圖譜上的脂質面積(%)明顯更高。ROC曲線(受試者工作特性分析)表明,T2圖譜能良好地區分癥狀性和無癥狀斑塊,敏感性為67%,特異性為91%(曲線下面積AUC:0.79;p=0.012)。
結論:CMR T2圖譜可區分不同的斑塊成分,并可準確無創定量分析斑塊脂質核。與無癥狀斑塊相比,癥狀性斑塊內脂質含量更高,盡管管腔狹窄程度相似,并且斑塊體積僅有適度的差異。這項新技術可能會在優化治療方案中發揮作用(例如,為強化降脂治療提供療效評估;或為支架還是手術提供選擇依據)。
03/慢阻肺患者斑塊內常見脂質核成分(By 荷蘭Erasmus Medical Center)
理由: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COPD)是缺血性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卒中風險隨著氣流限制的加劇而增加;此外,存在斑塊易損性特征(如斑塊內出血和脂質核)的人群是缺血事件高危人群,然而尚未有研究探索過斑塊成分與慢阻肺患者的關系。
目的:探索頸動脈管壁厚度和斑塊成分與慢阻肺老年患者氣流限制的關系。
方法:本橫斷面研究是RotterdamStudy(鹿特丹研究,一項基于55歲及以上人群的準隊列研究,)的一部分,依據肺量測定法確診慢性阻塞性肺病。基于超聲檢查頸動脈管壁厚度≥2.5毫米的患者,行進一步磁共振檢查,確定斑塊成分,使用邏輯回歸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與肺功能正常的對照組(n=920)相比,COPD 患者(n=253)出現管壁增厚的風險增加2倍(OR=2.0; 95%CI:1.44~2.85;P<0.0001),風險隨著氣流限制的嚴重程度而顯著增加。基于磁共振成像,易損斑塊脂質核心在COPD患者中更常見(OR=2.1;95%CI:1.25~3.69,P=0.0058)。
結論:頸動脈管壁增厚在COPD患者組較為常見。頸動脈管壁增厚的老年人群中, COPD是斑塊內脂質核存在(也就是易損斑塊)的獨立預測因子。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