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4:14:47 by admin 68
01 Steve E. Nissen 的觀點
就如同人們不斷地重復斑塊易損性診斷,卻渴望能有新的發現。
診斷新技術層出不窮:熱成像、血管內超聲(IVUS)虛擬組織學、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鏡、血管內磁共振、近紅外光譜(NIRS),血管內彈性成像、多探測器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但這些方法無非都是基于統一原理:通過信號特征,判斷斑塊易損性,再基于斑塊的易損性輔助臨床決策,比如判斷是否需要放支架等等......實際上,這一整套理論都是疑點滿滿:
首先,現有的關于斑塊易損性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觀察性研究得出的結論,證據級別不高;
其次,不支持易損斑塊診斷價值的研究,很多都沒有出版,我們忽略了“不同的聲音”;
再者,各種斑塊成像技術,都有可能對患者造成潛在的傷害;
最后,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是局灶性病變,把目光只聚焦在單一斑塊上,并不恰當。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雙盲前瞻性RCT研究,來證實斑塊易損性與各種心血管事件的關系, 以及其在臨床的應用價值。在此之前,對各種眼花繚亂的診斷技術的狂熱與癡迷,可暫告一段落。
02 反駁與思考
觀察性研究的證據級別沒有RCT高,但不代表沒有可信度,吸煙跟肺癌的關系,就是從觀察性研究得出的結論,后來的戒煙措施的確降低了肺癌的發病率,這也側面證實了該觀察性研究結論的可信性。
在探索疾病高危因素的過程中,由于倫理原因,很多情況下RCT根本無法實施,比如,你想知道催淚彈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你不能故意對一組人放催淚彈,另一組人不干預,比較兩組人群的健康指數的差異,這人為地對實驗對象造成了潛在傷害,違反了基本的實驗倫理原則。
所以,如果多年的大規模隊列研究,發現易損斑塊組的卒中發生事件明顯高于穩定斑塊組,那這是不是可以作為一個比較可信的證據或者假設?另外,關于RCT,對易損斑塊的患者進行隨機干預,比較干預組和非干預組的卒中發生事件,會不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
關于斑塊成像技術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這點不可否認,不過我們完全可以著力研究那些無創的對人體沒有什么傷害的成像技術,比如超聲,磁共振等。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這不錯,所以臨床對于那些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都會用綜合的處理方式,比如指導患者增加運動,均衡飲食,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但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才能動脈管壁情況有所改善,對粥樣硬化斑塊的直接處理,反而可以快速及時地緩解由斑塊引發的各種癥狀或者心腦血管事件,就像高血壓患者,僅僅依靠調節生活方式,往往并不奏效,有時,他們還真的需要吃降壓藥,直接靶向控制血壓。
最后,人類征服疾病的路,道阻且長。但技術的進步,醫者的反思,以及患者數據的積累,總會讓一個個疑難雜癥變為“小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