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0:51:38 by admin 77
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其卒中風險與狹窄嚴重程度間的關系尚不明確,且尚沒有統一的治療共識。本文稍作探討,歡迎交流學習!
首先,明確一下“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概念,目前比較公認的是以下版本:既往 6 個月內無頸動脈狹窄所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卒中或其他相關神經癥狀,只有頭暈或輕度頭痛的臨床表現視為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其次,想一下,無癥狀頸動脈狹窄,需不需要治療?需要!為什么?因為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是腦卒中證據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險因素(由美國AHA&ASA在腦卒中一級預防指南提出)。換句話說,頸動脈狹窄多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雖然暫時患者沒癥狀,但是斑塊會進展,最終破裂堵塞管腔是卒中病發的主要機制,所以,識別斑塊高危特征,及時采取措施,阻止斑塊進展,對預防卒中發生意義重大。
既然需要治療,那需要什么樣的治療?藥物、支架、還是內膜剝脫(CEA)?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有什么可靠依據?看看不同專家怎么說:
腦外科張廣柱醫生 公眾號:WarmNeuroSurgeon 如果患者頸動脈狹窄小于70%,藥物對于大多數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是最適當的方法。目前推薦: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降脂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頸動脈狹窄大于70%,且預期未來壽命大于5年的話,則推薦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3%的醫院行CEA手術治療(做最終抉擇時還需要考量其他各種實際因素)。 所有頸動脈斑塊/狹窄的患者都應該改變生活習慣
北京協和醫院徐蔚海教授 選自SVN中文解讀 強化的內科治療(藥物治療)已有長久進展,并且還在不斷進步,它逐漸成為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治療方案中的主流手段。無論是內膜剝脫還是支架,都必須共同建立在無創內科治療療效不佳的基礎上。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石進教授 選自丁香園神經時間 對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進行支架手術時,如何精準選擇卒中高危患者至關重要。目前所有指南均以狹窄度作為 CAS 治療的主要標準,但多項試驗均已證明無癥狀患者卒中率與狹窄度無關。因此,需要尋找其他指標,如斑塊穩定性評估:高分辨磁共振顯示的斑塊內出血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增加 4 倍。斑塊內存在大脂質壞死核心患者的卒中率增加 6 倍。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臨床對無癥狀斑塊的治療,基本上都是先藥物,再支架/內膜剝脫;選擇治療方案時,現有指南多依據狹窄率,但其局限性已被廣泛認識到,越來越多的醫生、學者開始探索其他更有效的指標,如斑塊性質。(MR-VPD檢查,基于多對比度磁共振圖像,定性定量分析斑塊成分,可用于確定斑塊性質,目前已在國內多數醫院、影像中心開展,并在全球范圍內,支持斑塊相關科研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2日,歐洲心臟病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J)發表了《The year in cardiology 2018》系列文章,盤點了2018年心血管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其中一篇文章提到,頸動脈斑塊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面對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目前的指南建議:在血運重建術之前,需要確定狹窄病變的性質(穩定/高危),例如根據超聲/磁共振成像識別無癥狀的腦病變或頸動脈斑塊特征。
所以,期待未來更多關于斑塊性質的研究,為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更可靠的證據。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