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13:47:25 by admin 144
一、我為啥就有了顱內動脈狹窄?
患者常常會自問或者問醫生,我怎么就出現了顱內動脈斑塊和狹窄呢?
其實,顱內動脈狹窄(ICAS)其實在國人中更普遍,而且它與腦梗塞有更密切的關系。統計顯示,亞裔人群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僅有8%~10%。2014年中國癥狀性顱內大動脈狹窄與閉塞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為46.6%,也就是說約有一半的TIA患者是因為顱內動脈狹窄。
但因較少出現警兆癥狀,顱內動脈狹窄常被忽視,而是直接造成卒中癥狀。因此對中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必須高度重視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sICAS)的評估和診斷。MRA和CTA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可以獨立和準確地對顱內動脈狹窄及其側枝循環做出評估的檢查方法,高分辨MR分析和DSA是進一步檢查工具。
腦血管、腦血流和腦組織的關系如同河道干渠、水流和地里莊稼一樣,水流中的污染物會慢慢淤滯于河道引起河道狹窄,最后引起水流減慢、水量減少,血流有形成分中的過多脂質會慢慢沉積于動脈內膜下,并繼發引起血栓和肌層內膜增生,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最后導致血管狹窄。顱內狹窄多發生于頸內動脈虹吸部和大腦前動脈發出處、大腦中動脈M1段、基底動脈直接發出分支部位等。
其實造成顱內血管狹窄的原因很多,與頸動脈狹窄相類似,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壓、脂蛋白代謝紊亂、糖尿病等因素。這些原因大多與我們的健康態度和生活方式有關,有效地調整生活方式能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狹窄的進程。當然也需強調他汀降脂、以及糖尿病管理。
二、顱內動脈狹窄,不手術,怎么辦?
患了顱內動脈狹窄,并不是首先考慮手術,而是當藥物治療未能達到理想療效時才需要考慮。所以,處理重點依然是預防為主,預防第一(包括相關危險因素的處理,飲食控制、加強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
1、對于sICAS患者,應在發病后盡早啟動抗血小板治療,并長期應用。可供選擇的抗血小板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 3、對sICAS患者,推薦盡早啟動他汀類藥物治療,建議目標LDL-C降至1.8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50%,并長期維持。同時要加強生活方式干預; 4、ICAS伴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靶目標為HbA1c 7.0%以下; 5、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其他危險因素。
斑塊是這樣形成的
三、顱內動脈狹窄,誰需要行血管內治療?
與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相似,導致缺血事件的責任顱內血管若存在嚴重狹窄,短期內再發相同血管供應區缺血事件的風險較高。而對于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血管內治療可能是重要的選擇,有時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血管內治療目前是癥狀性ICAS的治療手段之一,可以在部分患者中選擇性開展。因為治療本身存在一定風險,一定要通過嚴格的術前篩選。
術前評估包括:患者臨床狀況,手術時機,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血管情況(狹窄率、位置、長度、形態、成角、斑塊性質、鈣化分級、血流分級、路徑、遠端導絲著陸區、病變與分支關系、合并其他血管病變等),腦側支循環等。
堰塞湖
1、臨床狀況:存在與責任血管相關的嚴重神經功能障礙(mRS評分≥3分)或影像學檢查顯示大面積梗死的患者不適合行血管內治療。
2、手術時機:ICAS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2周后行血管內治療可能是安全的。
3、狹窄率:血管狹窄率越高,患者卒中復發的風險越高;狹窄率≥70%且存在供血區低灌注的癥狀性ICAS患者可能從血管內干預聯合強化藥物治療中獲益。
4、腦側支循環:術前應用結構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方法充分評估腦側支循環,篩選血流動力學障礙引起缺血癥狀發作的患者,可能最適合血管內治療。
5、適應癥:癥狀性ICAS狹窄率≥70%,強化藥物治療無效或腦側支循環代償不良,責任血管供血區存在低灌注的患者,是血管內治療的適應癥。
四、血管內治療,風險大嗎?
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手段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術、球囊擴張式支架成形術、自膨式支架置入術。根據患者的具體病變及路徑特點選擇合適的血管內治療方式。目的是將狹窄血管變得寬敞,并減少狹窄處閉塞幾率。
顱內動脈狹窄的球囊擴張式支架成形術
與顱外動脈相比,顱內動脈有其結構形態的特殊性:走行迂曲,尤其是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動脈壁較薄,缺乏彈性;處于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中,周圍無組織包繞和支撐;發出許多穿支動脈供應深部腦實質;大多是終末動脈,側支循環不完善。由于這些特點,使得ICAS的血管內治療難度增加,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增高。
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手術風險有: 1、出血性并發癥常導致嚴重后果,其原因有高灌注綜合征、血管穿通、血管破裂、使用抗栓藥物等。引起血管內治療術后高灌注綜合征關鍵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其他技術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包括選擇合適的術式及材料,以及精細、規范的操作。建議測量靶血管直徑,在選擇擴張球囊或球囊擴張支架時,其直徑不應超過狹窄遠近端正常血管直徑。 2、缺血性并發癥有穿支動脈閉塞、支架內血栓形成、血管痙攣、殘余狹窄及再狹窄等。在穿支動脈發出較多的部位,在行如大腦中動脈M1段或基底動脈支架置入時可能會導致穿支動脈閉塞(2.5%左右)。SAMMPRIS研究中分析圍術期并發癥結果顯示,血管內治療發生圍術期缺血性卒中大部分為穿支動脈閉塞(13/19)。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根據斑塊位置、性質等因素發現穿支事件高危患者。
急性支架內血栓形成可給予動脈溶栓或靜脈給藥。亞急性血栓形成發生率可達4.1%,可能與抗血小板藥物抵抗有關。術后殘余狹窄和支架內再狹窄與再發缺血事件相關。允許血管內治療后一定程度的殘余狹窄。應進行規范的藥物治療及危險因素控制,定期復查,盡可能避免或及早發現支架內再狹窄發生。
綜合起來,顱內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具有一定風險,往往是作為藥物治療無效后的選擇,因此需要在術前充分交待手術的利與?,并得到患方的理解。最后達成:醫患同心,其利斷金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