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09:36:50 by admin
54
進展 | 頸動脈狹窄與中醫治療
頸動脈斑塊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見病因之一備受關注。針對頸動脈斑塊,中藥可以通過活血化瘀、調理氣血等作用,有望減緩斑塊的進展,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心血管風險。然而,正如AI總結的那樣(ChatGPT:中藥治療頸動脈斑塊,你怎么看),目前頸動脈斑塊的治療,還是西醫為主,如他汀類降脂藥物等。中醫可能會在此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但相關研究,相關證據,相關臨床實踐都還在初期摸索確定階段。今天,我們就按時間節點,匯總一下中醫在頸動脈斑塊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同時穿插介紹易損斑塊診斷技術在其中的技術角色。01/202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中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設計與評價技術規范》發布2021年,由數十名臨床、中藥學與方法學專家參與制定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中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設計與評價技術規范》發布,以指導中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試驗設計與有效性、安全性評價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其中,關于終點指標,《規范》建議基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評估脂質壞死核體積和斑塊內出血體積, HRMRI影像數據由MRI-PlaqueView進行分析。02/2024年,中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研究結果發布該研究研究評估了參紅通絡方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參紅通絡方在降低頸動脈硬化風險及預防腦卒中方面具有潛在價值。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生理過程涉及多個復雜步驟和相互作用。內皮細胞受到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炎癥等多種危險因素的刺激后會導致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血管張力增加、和血小板活化。在內皮損傷部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進入血管壁并沉積在其中,吸引單核細胞進入損傷區域轉化為巨噬細胞,進一步激活炎癥反應。累積的脂質、細胞碎片、炎癥細胞和纖維形成斑塊,導致血栓形成和動脈閉塞,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西醫治療主要以降脂、抗炎穩定斑塊等為主,多應用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等,隨著患者需求的變化加之偶發的不良反應,依從性明顯下降。
本文結合已有理論并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和資料總結,進一步提出了痰瘀阻絡的病因病機,認為痰瘀阻絡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核心病機,并制定了益氣化瘀、豁痰通絡的核心治療方法--參紅通絡方。本研究觀察了參紅通絡方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72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和實驗組(36例)。對照組服用阿托伐他汀鈣,實驗組服用參紅通絡方。治療方案為期24周。觀察比較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面積、Hs CRP、MLR(單核細胞C/淋巴細胞C)、NLR(中性粒細胞C/淋巴細胞C)、中醫臨床療效評分、血脂水平(TG、TC、HDL、LDL)、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等指標變化。
其中,參考《中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設計與評價技術規范(2021版)》療效評估標準,基于潰瘍大小、脂質壞死核心體積、斑塊回聲特性或斑塊內出血體積評估斑塊轉化(穩定/不穩定),斑塊內出血以及脂質成分由MRI-PlaqueView分析完成。
結果: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實驗組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面積;Hs CRP、MLR、NLR、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水平均下降(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參紅通絡方可能安全有效地調節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循環中的炎癥水平,改善脂質代謝紊亂,減輕炎癥反應,緩解和穩定斑塊,抗動脈粥樣硬化
03/2024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研究團隊發布更大樣本更長周期的臨床試驗計劃2024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研究團隊發布研究計劃,他們的目標是評估四妙勇安湯對患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的效果,安全性以及其機制。該臨床試驗為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干預組服用四妙勇安湯,而對照組服用安慰劑,研究時長共計50周。這項研究有望為動脈粥樣硬化治療提供中醫新視角。原文簡要翻譯如下:
背景:慢性炎癥是動脈粥樣硬化(As)的主要病理特征。炎癥可能加速斑塊的發展,是導致纖維帽變薄,斑塊破裂。需要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As炎癥的方法。四妙勇安湯(SMYA)具有潛在的抗炎和斑塊保護效果。本研究旨在評估SMYA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的療效、安全性和機制。
方法:本臨床試驗為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樣本總數為86例,干預組和對照組各有43名參與者。干預組服用SMYA,而對照組服用安慰劑。每次藥物治療持續14天/10周,研究時長共計50周。評估治療前后以及兩組之間的頸動脈斑塊相關指標的差異。
我們將使用頸動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來測量斑塊,所有MRI圖像均由MRI-PlaqueView分析。采用斑塊最小纖維帽厚度作為主要結局。次要結局包括斑塊纖維帽體積,纖維帽體積百分比,脂質富含壞死核心(LRNC)體積,LRNC體積百分比,斑塊內出血體積,斑塊內出血體積百分比,斑塊鈣化體積,斑塊鈣化體積百分比,腔內狹窄率,血管壁平均和最大厚度,血管壁體積,總血管壁負荷,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度評分,hs-CRP,IL-1β和IL-6,脂質分布和血糖水平,血壓和體重等。
討論:我們預期SMYA通過抑制炎癥增強斑塊穩定性,可以改善As斑塊患者的病情。本研究利用HR-MRI分析斑塊,評估SMYA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此外,我們對參與者的血液和糞便進行轉錄組分析、蛋白質組分析和宏基因組分析,以研究SMYA對抗As斑塊的機制。
04/2025年,《頸動脈狹窄中醫診療指南(2024版)》發布。

![]()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 動脈支架置入術及優化藥物治療(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是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治療方式。2025年,《頸動脈狹窄中醫診療指南(2024版)》發布。該指南推薦,將中醫藥治療納入OMT體系。頸動脈狹窄的中醫藥診療應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包括口服中成藥和非藥物治療,如針刺、艾灸、穴位敷貼等。指南推薦治療方案,主要根據頸動脈狹窄程度:
- 對于輕度狹窄(NASCET標準,<30%)的人群,可使用中醫藥單獨治療;
- 對于中度狹窄的人群 (30-69%),應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 對于頸動脈重度 (70%-99%)與完全閉塞狹窄 (>99%)及術后的人群,建議結合中醫藥進行治療。
- 對于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的人群,應積極開展中醫藥干預治療。
- 對于合并冠心病、腦卒中等動脈粥樣硬 化性疾病的人群,可發揮中醫藥異病同治的優勢, 應積極開展中醫藥干預治療。
- 重度和完全閉塞可選擇24周 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進行多個療程的治療。
- 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應超聲復查頸動脈, 必要時可行MRI、MRA、CTA、DSA等影像學檢查,以評估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效果;建議復查血 脂、血糖、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險因素;應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安全性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