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10:36:08 by admin 61
編者按:2023年意大利帕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Pavia)Maugeri IRCCS臨床研究所Oronzo Catalano團隊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F=6)發(fā)文,MRI-PlaqueView提供核心技術支持。這已經(jīng)是該研究組對外公開的第三篇用MRI-PlaqueView的文章(既往兩篇文章解讀見:1.管腔狹窄是斑塊易損性成分的重要預測因子,2.影響因子23!意大利實驗組發(fā)文,MRI-PlaquView參與···)
總結三篇文獻思路,作者基于同一隊列,著眼于斑塊成分,先充分探索了與斑塊易損性有關的因素,如狹窄率,斑塊位置等,隨后探索了在二級預防中易損斑塊的轉歸情況,試圖為我們描繪出“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發(fā)展”的一生......
01/背景
缺血性腦卒中是全球主要致死致殘病因,其中約 15% -20%繼發(fā)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然而,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約有19%-43%的狹窄率 < 30%。這提示除狹窄程度外,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特征也相關。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形成急性血栓引起的,而非逐漸進行的管腔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易損特征包括大的富脂質壞死核 (LRNC)、薄/破裂的纖維帽(FC)、斑塊內出血 (IPH)、潰瘍和明顯炎癥等。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過量化分析斑塊易損成分特征,證明無癥狀輕中度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斑塊易損性消退是可能的。
在無癥狀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25% 的病變會出現(xiàn) IPH 或LRNC,75%的患者至少有1個病變具有這些易損特征。盡管如此,該人群卒中發(fā)生率很低,平均每年約2%-5%,目前尚不明確 LRNC 和IPH 應該有多大或 FC 應該有多薄才能顯著增加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本研究對臨界值也做了初步探索。
02/方法
設計:本研究是一項前瞻性觀察性隊列研究。
人群:本研究共招募了260名(最終納入分析247名)無癥狀輕中度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平均年齡71歲,這些患者均在高級心臟康復中心接受治療。入組時,患者接受了常規(guī)體檢、心電圖、頸動脈 MRI 和血液化學檢查。
易損斑塊評估:斑塊的易損性評估需要考慮每一層磁共振圖像的斑塊成分特征,如LRNC的面積百分比超過臨界值、IPH 的面積百分比超過臨界值、FC 投影長度超過臨界值或FC 的最小/平均厚度低于臨界值。斑塊成分的定量分析由經(jīng)過驗證的軟件(MRI-PlaqueView,VPDiagnostic,Seattle)完成。這些指標的臨界值是基于 20 個隨機受試者的基線MRI檢查圖像計算相關指標的 95 %或5 %分位數(shù)得出,參考臨界值如下:(1)LRNC:占血管壁面積的26%;(2) IPH:占血管壁面積的12%;(3) FC:最小厚度:0.06 毫米,平均厚度:0.4 毫米,投影長度:11 毫米。易損斑塊在本研究中的界定標準詳情如下表:
原圖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81247-y#Sec19
如果≥ 2 個連續(xù)圖像出現(xiàn)以上易損特征,則患者被歸類為高風險;如果≥ 1 個非連續(xù)圖像出現(xiàn)以上易損特征,則患者被歸類為中風險;如果未發(fā)現(xiàn)易損特征,則患者被歸類為低風險。
隨訪:高危患者分別在入組后6 個月、1 年和 3 年接受重新評估(一般體檢、心電圖、血液化學和頸動脈 MRI檢查)。中危患者在入組后1 年接受結構化電話訪談,在入組后3 年接受重新評估。低危患者在入組后1 年接受結構化電話訪談,在入組后3 年接受除MRI之外的重新評估。在每次就診或電話聯(lián)系中,患者都會獲得有關生活方式(飲食、吸煙和體育鍛煉)和藥物咨詢的建議。
03/結果
根據(jù)基線 頸動脈斑塊MRI圖像,63 名 (26%) 患者被歸為高風險,65名 (26%) 患者為中風險,119 名 (48%) 患者為低風險。
63 名高風險患者中,在6 個月、1年、3年隨訪時分別有 11 人 (17%;P=0.614)、16 人(25%;P=0.197) ,3年時有19 人(30%;P=0.009)轉為低風險(圖 1A)。在128 名中高風險患者中,21 人(16%;P=0.014)在 3 年隨訪時轉為低風險(圖 1B)。
下圖展示了某一斑塊在基線處高度易損,但在隨訪過程中逐漸向低危演變(圖像由MRI-PlaqueView生成)。
隨訪期間, 13 名患者經(jīng)歷了頸動脈缺血事件(3 人中風、3 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6 人行動脈內膜切除術和 1 人行頸動脈支架術),18 名患者去世。在生存分析中,基線時有頸動脈易損斑塊(中高風險)的患者與低風險患者相比,頸動脈缺血事件發(fā)生率并不高。然而他們顯示出較高的 3 年全因死亡率(如圖2)。
04/結論
這項研究通過定量方法證實,頸動脈易損斑塊是一種潛在的可逆病癥,在二級預防中,頸動脈易損斑塊消退很常見。藥物治療可在中長期促進很大比例的頸動脈易損斑塊消退。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明確證實頸動脈易損斑塊消退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