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久综合久久综合国产_7777偷窥盗摄视频_久久国产九九_国产网站免费看 - 人人艹人人爱

心腦血管疾病如此猖獗,25歲與70歲中風風險一樣!


6401.png腦卒中在中國有多普遍?

國民第一死因,

全球卒中發病率死亡率“冠軍”!

腦卒中有多可怕?

一旦病發,非死即殘,

還有沉甸甸的經濟負擔!

腦卒中怎么避免?

預防為主,注意飲食,

定期篩查!

(有頸動脈斑塊的人群,強烈建議進行進一步MR-VPD檢查,確定斑塊性質)






1
卒中,第一死因

無論是從流行病學還是生活經歷來看,心腦血管疾病都是非常常見的,有多常見呢?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全國每年死于腦卒中的患者高達196萬,且發病率患病率均有所提升。


腦卒中,目前是我國國民第一死因,不同國度、不同研究組、不同年份的數據都證實了這一點。


圖片

來源:網易數讀


圖片

1990-2017 年間中國主要死因變化(來源:柳葉刀)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卒中發病率最高,死亡率也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參考《Lancet Neurology》雜志發布的2016全球疾病負擔研究(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關于卒中的分析數據以及Circulation 2011,124:314)



2
卒中,不分老少

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曾指出,中國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口老齡化。通常,我們也都會以為,人老才會出現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或者是,老年人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更高,是這樣嗎?


我們先看一下最近發生的幾條讓人痛心的消息:

陳懌,嘉興市第一醫院皮膚科醫生,于6月14日因腦出血不幸去世,年僅41歲。家人做出了捐獻她全身器官的決定。


張恒偉,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副主任醫師,于6月28日突發心梗不幸離世,年僅48歲。


王輝,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醫師,于6月30日突發心臟驟停不幸離世,年僅32歲,家人捐獻了他的眼角膜。


肖育眾,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教授,于7月4日下午3點多被發現倒在實驗室,不幸離世,年僅31歲。


李曉松,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華西第四醫院)院長,因暴發性病毒性心肌炎并發顱內出血,于7月4日不幸辭世,享年56歲。


來源:醫學界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規律,但是,這些正值旺年的醫學才俊們,突然因病去世(基本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真的是讓人震驚又痛惜:年紀輕輕,還是學醫的,怎么會這樣?


其實,統計學研究數據證明:25歲和70歲卒中風險并無顯著差異。也就是說,腦卒中普遍高發,早已不是老年專屬,需要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重視。


222.jpg

來源:網易數讀


3
卒中,預防為主

卒中致死致殘率極高,不僅是給患者獨立生活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隨之產生的醫療費用更是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針對這種情況,醫療組織也作出了很多應對措施,比如成立卒中聯盟,加強經驗交流,建立卒中中心,開放綠色通道,規范診治流程,優化治療手段,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于生死之間。



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投入了這么多的人力物力,卒中依然長期占據“霸主”位置,巋然不動,且發病率死亡率還有上升趨勢,不禁讓人深思:問題到底出在哪了?飲食?環境?精神狀態?遺傳?還是應對措施有問題?


目前,國際上對卒中的診治觀點就是:預防第一,可防,才能可治。預防,就是找有可能引起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然后提前干預處理,防患于未然關于卒中的危險因素,我們已經總結過很多次:

  •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低出生體重、種族、遺傳因素等。

  • 證據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心房顫動、其他心臟疾病、血脂異常、無癥狀頸動脈狹窄、不合理的飲食與營養、缺乏身體活動、肥胖等。

  • 證據不充分或潛在可控制的危險因素:包括偏頭痛、代謝綜合征、飲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藥物濫用、脂蛋白(a)水平增高、炎癥和感染等。

了解自身卒中風險,還可以通過醫院等的卒中篩查項目,尤其要注意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如果發現有頸動脈斑塊,強烈建議通過MR-VPD檢查進一步確定斑塊性質(穩定/易損)。


回到剛才的問題,做了那么多工作,為什么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人口老齡化是原因之一,小編以為,飲食(最近諸多研究指出,國人高碳水高鈉的飲食習慣也是重要致病原因)、環境污染(霧霾)、精神狀態(壓力大、焦慮等)也是腦卒中病發的助推器。


諸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外在環境,會導致血管斑塊的形成,斑塊破裂,最終引起腦卒中。所以卒中篩查的價值就在這里:即使未能極早,但愿還能及時。

圖片








———— / END / ————

640.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