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09:41:42 by admin 92
前言:顱內高分辨核磁成像技術可以讓醫生掌握管腔狹窄之外更多的信息-管壁結構,目前比較成熟的應用是管壁負荷的分析,管壁信號特征對應的病理學成分尚需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一、顱內動脈硬化高發,導致腦卒中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導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種之間差異明顯,亞裔人群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僅有8%~10%。中國腦動脈狹窄存在顯著的分布特點,即顱內動脈狹窄的比例顯著高于顱外動脈狹窄。
研究一般認為癥狀發生與斑塊破裂、內出血及血栓形成有關。上述變化可導致血栓栓塞、穿支動脈閉塞、管腔狹窄及灌注不足。因此ICAD患者的卒中機制包括低灌注、動脈到動脈栓塞、穿支病變以及混合機制。
二、顱內血管成像技術對比
目前評價顱內動脈狹窄的主要影像學技術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SA)、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CT血管成像( 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是金標準,但有創,一般僅用于最終診斷。無創性評價血管的影像學技術( TCD、CTA、MRA) ,如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 MRA) ,具有無創、分辨率高、無需對比劑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但這些血管成像技術只能顯示管腔的內部情況,無法顯示管壁結構。顱內高分辨核磁成像技術(HR-MRI)可對管壁進行分析,用于鑒別診斷腦血管疾病和分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三、顱內HRMRI成像的臨床應用
1.鑒別診斷 根據顱內HRMRI圖像特征,可用于鑒別不同類型的顱內血管狹窄:
● 煙霧病
煙霧病HRMRI的影像學特征多為頸內動脈末端管壁雙側病變,同心圓性強化,外徑縮小及周邊側支血管重建。
● 動脈炎-環形增厚
既往研究認為,血管炎性反應改變表現為光滑且均勻的環形動脈管壁增厚和強化。
● 動脈夾層
HRMRI 發現內膜片以及真假腔的敏感性明顯高于傳統影像學檢查(CTA、MRA、DSA), HRMRI可提供動脈夾層的詳細量化結構信息,如內膜瓣、壁內血腫體積、長度、延伸方向等繼發改變等。還可根據不同序列上的信號特點對夾層病變進行分期。
● 動脈粥樣硬化-偏心增厚
HRMRI 血管壁成像研究表明,顱內外動脈管壁粥樣硬化斑塊常表現為偏心性增厚及不均勻強化。
2.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分析
● 斑塊位置
HRMRI可用于觀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位置分布,斑塊分布的特定位置可能與急性卒中事件有關。大多斑塊好發于動脈分支開口側的管壁,如大腦中動脈斑塊多見于其腹側壁和下壁,而基底動脈斑塊多見于其腹側。有研究顯示,腦梗死灶的同側發現了位于大腦中動脈上壁的斑塊,提示可能由于斑塊阻塞穿支動脈引起了深部腦梗死。
● 狹窄率&管壁重構
HRMRI可用于分析顱內血管不同層面的直徑、面積等,進而可以計算得出管腔狹窄率和重塑指數。
● 斑塊強化
有研究顯示HR-MRI 顯示病變部位的管壁特征如斑塊強化,與缺血性卒中復發密切相關。然而對于斑塊強化是否可以作為一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預測因素還存在爭議。
● 斑塊內出血&纖維帽&脂質核
習慣上,斑塊內出血定義為T1WI上的高信號,纖維帽定義為T2WI上斑塊表面近管腔處的高信號帶,脂質核定義為T2WI上纖維帽下低信號,但都缺乏充分的病理學驗證。
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癥狀性MCA狹窄的斑塊內出血率遠高于無癥狀性MCA斑塊。由于顱內管腔較小,影像學上難以清晰顯示纖維帽和脂質核的結構,Xu與Chung等都認為斑塊近管腔表面的T2WI高信號灶可能代表纖維帽,纖維帽與斑塊穩定性之間的關系尚待驗證。對于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而言,HRMRI用于顯示斑塊內脂質核的報道較少,且顱內脂質核的有無、脂核大小與卒中之間的關系仍不清楚,尚待深入研究。
● 斑塊鈣化
對顱內斑塊鈣化檢出率的報道很少,且尸檢研究并未發現顱內動脈斑塊鈣化與缺血性卒中之間存在關系。目前仍不能確定斑塊鈣化與斑塊穩定性之間的關系。
四、不足
1.缺乏統一優化的掃描序列、參數
目前,HR-MR顱內管壁成像掃描序列以及參數仍不統一(經文獻檢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宣武醫院等管于顱內管壁成像的文章,掃描序列多用3D TOF、3D CUBE/VISTA/SPACE T1W),并存在許多問題:成像范圍有限、掃描時間長、分辨率較低、受運動偽影影響大等。因此需要更多團隊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對成像參數及掃描序列進一步改進和統一。
2.缺乏充分的病理比對
由于病理取材相對困難,顱內斑塊的組織學驗證仍然受限。未來需要更多的實驗確定影像學特征與病理學標本之間的對應關系,探索血管壁影像學表現和特定疾病的關聯。
3.尚無規范的圖像分析標準
由于顱內管壁成像尚處于科研階段,并沒有在臨床廣泛開展與應用,所以不同機構都在摸索探究更先進的顱內管壁成像技術、更規范的圖分析標準以及更確切的臨床應用價值。根據文獻檢索,北京協和醫院關于顱內管壁成像的文章曾嘗試提出一些分析建議,列舉如下供參考:
圖像質量分級標準(如果圖像質量為優或良,則認為檢查成功)①優:管腔內外壁顯示清晰②良:大部分層面管腔內外壁顯示清晰,部分層面管腔顯示欠清晰③一般:大部分層面能夠觀察到管腔的內外壁,但顯示不清晰④差:有較多的偽影,管腔內外壁無法觀察
管壁結構分析建議:①正常管壁:管壁菲薄,甚至不可見②管壁環形增厚:管壁厚度>1mm,環形增厚③斑塊:局限性的偏心管壁增厚,管壁最厚處超過最薄處的1.5倍以上④斑塊纖維帽:T2加權像上斑塊內表面(近管腔處)高信號帶⑤脂質核心:T2WI上纖維帽下低信號⑥出血:T1加權像上斑塊內高信號,與周圍腦組織比較(缺乏病理核實)
五、總結
盡管HRMRI對評估和鑒別顱內腦血管疾病由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未來仍需更多的深入的研究去改進成像技術,明確影像學特征與病理標本、神經癥狀之間關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