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14:57:47 by admin 133
前言:本文案例來自克利夫蘭診所,患者MRA檢查顯示右側頸動脈狹窄率僅為40%,后在幾天內,患者迅速出現腦缺血癥狀,再次MRA檢查,顯示右側頸內動脈閉塞,腦卒中發病機制考慮為右側頸內動脈斑塊破裂并遠端大腦中動脈區域栓塞。
【建議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無論狹窄程度如何,做MR-VPD檢查確定斑塊性質】
74歲女性,有高血壓和高血脂治療史,突發一過性左側肢體無力和言語不清。顱腦CT未見明顯異常,遵醫囑留急診室觀察。發病幾天后,MRI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出現數個小灶性彌散受限病變。MRA顯示雙側頸動脈球部分別狹窄40%(右側), 50%(左側)。
醫生要求患者行CTA來明確狹窄程度以及介入治療的必要性。同時,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劑量由81mg增加到325mg。患者并未行他汀類藥物治療。
在行MRI檢查5天后,患者起床時發現視物重影。急診顱腦CT顯示右側頂葉小灶性亞急性梗死。CT檢查后不久,患者出現遲緩性偏癱(NIHSS評分7分)。患者由于新發腦卒中,未行tPA治療,并被轉入綜合性腦卒中中心準備行血管內介入治療。
入院時,患者NIHSS評分為15分并有強迫凝視偏差、同側偏盲、左側偏癱、構音障礙、左側感覺缺失和遲鈍。急診顱腦MRI和MRA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大片腦梗死,右側頸內動脈閉塞。患者并未出現缺血半暗帶,因此未行血管再通治療。
患者住院期間出現腦水腫和吸入性肺炎,對應性高滲性生理鹽水治療和延遲呼吸支持。對患者行胃管營養支持、高級護理并出院,此時,NIHSS評分為12分。3個月后,mRS評分為5。腦卒中發病機制考慮為右側頸內動脈斑塊破裂并遠端大腦中動脈區域栓塞。
缺血性腦卒中風險不僅取決于血管的狹窄程度,還受到斑塊形態學特征的影響。
易損斑塊具有破裂的風險,從而導致血栓形成以及栓塞,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
無論狹窄程度為多少,對于有易損斑塊的患者需加強積極的治療。
【參考文獻】
Thammongkolchai T, Riaz A, Sundararajan S. Carotid Stenosis: Role of Plaque Morphology in Recurrent Stroke Risk[J]. Stroke, 2017, 48(8):e197.
醫脈通文章:頸動脈狹窄斑塊長什么樣,卒中復發風險會更高?http://news.medlive.cn/neuro/info-progress/show-135082_100.html
———— / END / ————
更多閱讀:
我們搜集并翻譯了14篇應用MRI-PlaqueView的科研文獻
梅奧醫學中心都用MRI-PlaqueView做科研了,還發了文章